按照男主的臆想,偶遇遇到愛情,憑靈光乍現寫出劇本,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鈎被投資人砸到,迎着鮮花和掌聲過關斬将,最後上線殺青,名利雙收。這才是他以為的編劇之路嗎?

電影中所呈現的是完全的反面,愛情以電影開始,以電影結束。拜訪投資人屢屢碰壁。明明充滿“靈感”和“創意”,投入一年多創作修改的劇本最終隻獲得制片人“故事來源署名”的告别。而視若珍寶的劇本,最終在2100年才被作為“唯一一部現存最完整的人工創作的劇本”被收藏和重拍。

兩相對比,在偌大的京城,一邊是充滿熱情、激情的年輕編劇,一邊是編劇眼中不食人間煙火的上層社會(投資人、制片人)。影片最後末尾段更是用幾十年後,人工和AI劇本對比,反諷行業怪現狀。

但電影硬傷處處可見。

1、拍攝手法: 電影從開頭自我介紹、中間用近似Chapter1、2、3…的編排,最後人為升華,充滿了ppt的味道;

2、角色對立: 電影将編劇和上層的對立過分人物化,認為是為了票房,扼殺創意。但如果任由創意天馬行空,完全和現實需求脫節,面對的不但是投資失敗,編劇也會從此帶上一個标簽。影片真正應該着墨的是編劇的創意應該來自采風,來自人民,來自真實生活,在此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
坐在咖啡廳,品着Coffee,吹着空調,看着光鮮亮麗的投資人談成一個個deal,任憑想破腦袋,精神焦慮,又怎麼真正寫出人民大衆愛看的喜聞樂見的作品呢?(ps: 即使中途做過外賣員,是在制片人壓力下去體驗,不是編劇主動貼近現實生活)

3、社會意義: 編劇曾質問,與其被精神折磨,不如去送外賣自由自在,彼時外賣小哥内心os是羨慕衣着靓麗,坐在辦公室就把錢掙了。要知道,從來沒有絕對容易的行業。外表松散的辦公室白領,年月周績效層層遞進。外表自在的外賣員,遲一單就可能被投訴罰款甚至停止派單。

教員說過,青年人是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困在繭殼的人們都能做回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