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當我們提到這個簡單的國家名詞,腦海中浮現的是什麼?戰争?軍隊?當此片針對以色列的教育以及生活理念的一幕幕展現在我眼前時,無疑給我了一個全新的角度去感受這個國家和他們的教育理念。

創始公司或許看起來像是離我們很遠,甚至在“創業“這個96%失敗率的結果上來看,仿佛向周圍人提出這一想法都顯得荒唐可笑,反之倘若你上岸成功,如願進入編制,家人可能會舉杯為你所謂的穩定未來同慶,甚至以此為例教育下一代,仿佛所有人的人生都是單色調才算美好。可有時連我們也會忘記,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我們本就獨一無二,又何必去追尋色譜中唯一的色彩,而被譽為創新國度的以色列,他們所接受的并不是打壓式教育,并不是一味的告訴你,你的想法是多麼的荒唐可笑,以及“你太不成熟了。“仍在初中的以色列CEO們給我們當今所謂成熟的成年人展現了他們的教育理念:“教育應該告訴孩子們真正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孩子們應該思考為什麼會産生這種問題,并且去想怎麼去解決問題。”

在滿是标準化答案的學生生涯,到突然踏入無邊界的社會生活,在連手機使用時間都被控制的不滿,到報複性放縱熬夜的茫然,我們的下一代,我們的教育方式,到底出現了什麼問題?

或許影片中的教育家德隆,給了我們屬于他的答案,那就是尊重。當從我們擁有記憶起,成年人總會從他們的角度,他們所謂正确的方式,去強迫性的讓我們去服從,仿佛任何事情的背後,都有一本手冊,上面印刷的是統一版式的油墨色。

...

但當我們回想我們的學生生涯,是否也曾抱怨過,埋怨着家人和學校給予我們的約束與引發的逆反?難道我們要用讓我們備受煎熬的教育理念,再一成不變的将這份夾雜着不滿情緒的手冊傳遞給下一代?以色列教育家德隆用自己的方式告訴導演周轶君,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我們能夠做的就是不去約束色彩的綻放,于是他給予了兒子對自己時間以及事情足夠的支配權,讓他去在自己人生的畫闆上選擇自己的着墨點,于是乎兒子在落下人生畫闆時,學會了控制力度去描繪出更出彩的那副屬于自己的畫卷。

...

以色列的無論男女,在成人後都會參加軍隊,而軍隊中,當上級發現所有人的想法,都仿佛是被固化一般的整齊時,這時的他們并不是引以為傲,沾沾自喜,覺得自己讓人們整齊劃一的政策是多麼的完美,相反,他們會去反思并讨論,為何出現了如此現象?如同《烏合之衆》中向我們提出的:“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抛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反觀我們現如今的教育體系,恨不得一切都是統一形成的,所有的學生都是為了所謂的成績形成一樣聽話的性格,養成同樣的理想。沒有所謂的百家争鳴,有的,更多的是仿佛流水線下如出一轍呆滞且無力的笑容。

我們教育的主體到底是誰?這是我在觀看影片後提出最大的疑惑。應試教育交出的答卷,我們真的滿意了嗎?從以色列的媽媽上我們得到的理解:“他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成才,但是他們更願意去相信自己的孩子,即便是沒有達成傳統的成功,但是隻要他成為他自己就可以了。”

...

成功的定義,并不該被一份份的數據和圖标以及所謂的“别人家的孩子”所約束。相反,失敗也并不該是被持有恐懼和不堪的代名詞: “不會因為你的一次失敗的這個結果而否定你的所有努力。相反這個結果是最不重要的。”

按下人生的暫停鍵,停下來,去環顧周邊的一切。或許,也會是一種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