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10
观影动机:几周前就看到友邻们对它的赞美,就很想来看。今天离家最近的电影院终于重新开门了(前不久由于疫情的不可抗力一直歇业),于是就买了票。今日本片只有一场,而且我有幸包场。
上海话夹杂着普通话。能够听懂,但是我没有产生友邻所说的亲切感。它不是我家乡的话语,它们有差别。如果是2013~2020时期的我,对本片的喜爱会加倍。但可惜我对于上海的迷恋已经消失。或者说之前那种持续了几年的迫切想要在上海落户然后生活的心情已在几个月前荡然无存。现在更喜欢我生长的地方。虽然这里不是国际化的大都市,没有林立的豪华商场,但我喜欢这里。我觉得主要是因为这里有家。
是那种舒服的感觉。一位位演员的登场,都是角儿。很多场戏印象都很深,最喜欢外滩十八号的初登场,红色光影下女性力量的喷涌。突然感觉倪虹洁的这个角色演绎和俞飞鸿的姨妈有点像。不过二位老师味道还是不同的。
还有第一次齐聚一堂的饭桌修罗场。话语的碰撞,情感的交锋,在尖锐的偏见和简略的修辞中,大家举起摇晃的酒杯,交换疏离的眼神。
女人还是那样美丽,男人却已大腹便便。老实可不是女人步入婚姻的理由。对于男人的标准不应该和女人一样高吗?噢,这又让我想到了探戈舞厅门口的对话。对于生活中常见角色台词的对调,难道不是直白戏谑的讽刺吗?
我不觉得自己的思维已达到中年人的程度,因为我经历地太少。但我喜欢看中年人的故事,我想看到人生不一样的可能性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可怖情景。但正如我的母亲前几日所说,电影终究是虚假的。我在近日反复品味这句直白的话语。是啊,电影再真实,它营造的也是一种拟态环境,连纪录片和新闻都会有遗漏,我怎么能将电影视为人生的真谛呢?生活才是人生的真谛。
无法抛弃的幻想和苦苦追寻的希望,要珍惜当下的每一秒钟,不要让时间在无所事事中流失。老生常谈的道理,做到才是真的懂得了。
影片不足的是两位青年演员真的过于青涩,同时又和从业多年的优秀演员放在一起导致对比更加强烈,产生了出戏感。特别是说话的时候。对戏的时候。(只好抚额缓解尴尬)还有落入文艺片俗套的丧礼桥段。但这部片子其实也不算真正意义上的文艺片,因为它其实有商业的影子在。
我呆到了影片完全黑幕才离开,只有我一个人看电影时我才会这么做。虽然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就是这么急切地想要离开电影院,但我还是似乎每回同友人看电影都会在还在放片尾曲时离场,即使我并不想这么做。下回如果再同友人一起看电影,我会试试呆到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