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诞生于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的《南海十三郎》,恰是香港人身份认同焦虑的巅峰。“偷走我左鞋子的是英国人,偷走我右鞋子的是日本人”,影片中粤剧从大张旗鼓人声鼎沸到草台班子卑劣魔改,在资本主义的冲击下传统文化要么失语,要么乱语,粤剧和十三郎互为一体,从乱语到失语……
2.镜头语言与场面调度:①十三郎与三个抄词人写词时,多仰拍十三郎,且在带关系的镜头中虚化三人,聚焦十三郎,接着三人形成三角结构,对抗十三郎,结果灰头土脸,表明天壤之别;②十三郎第一次与唐涤生交锋,镜头中只出现两人,先是十三郎高,再是唐涤生高,接着两人平视。演员走位配合镜头俯仰,在将人物心理斗争外化为空间语言的同时,通过“权力翻转”暗示二人师徒关系的逆转,与后文情节呼应。演员调度与粤剧角色走位浑然一体,是本片的独特魅力;③战后十三郎与戏剧老板交流剧本意见时可分为两段,两段皆用横摇镜头表现人物关系,第一段中老板征求十三郎意见,横摇镜头多展示十三郎的面部表情,第二段反之,暗示十三郎的剧作风格在战后已然过时。值得一提的是,横摇镜头最符合人眼观察规律,引导观众进入情境、做出选择,而戏里戏外的选择更加印证了寻根之问;④十三郎在最穷困潦倒时遇到了年少爱慕之人,这时特写给到被摔破的象征着十三郎存在的眼镜,眼镜也是女神曾经夸赞过的身份标识,理想主义的视觉符号就此破灭,更别说生命的存在……
3.“像我者生,学我者死”,既回答了学徒晋升之道、粤剧生存之道、艺术创新之道,也回答了香港本土文化的涅槃之道,和整个香港回归后的发展之道。拿文化说,香港文化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困境——既要继承粤剧的古典基因,又需突破殖民文化影响下的媚俗倾向,而师徒关系在此成为文化传承的缩影,十三郎的“破”与唐涤生的“立”共同指向本土文化的生命力,这正是中华优秀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片一问一答,浑然一体。(在某种程度上,破地狱算是十三郎的续集了)
4.镜像:一个编剧在讲一个落魄编剧讲另一个落魄编剧的故事, 落魄编剧照镜子,落魄文化照镜子,落魄的我们照镜子,形成“叙事者与被叙事者形成倒影”的叙事闭环,既暗示文化传承的断裂,也在自我凝视和自我反思下寻求破与立。
舍友睡了,FIN
不足:1.周星驰的无厘头风靡香港,以至于我感受到了本片对无厘头式节奏的模仿,且模仿得不好。无伤大雅。
“江中雪,泪影两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