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尼亞舅舅》在這版之前我看過兩次演出,對這個本子的疑問是最後的價值和故事有點脫節,好像為了正能量強扭。但确實出彩的升華部分是我很喜歡的一段話,給過我的人生很多正向的意義,隻是我不相信萬尼亞的等待會有結果罷了。

當然,覺醒的舅舅哭訴自己的一生,最後開槍解決問題的戲劇性高潮是印象深刻的,但人物是因無能而瘋狂,還是因悲怆而瘋狂,這個就取決于表演的能力了。兩次現場演出的觀賞後我對這一經典劇目的印象是看似無賴但頗為悲傷的舅舅;以及美麗的續弦、長相普通的繼女與醫生之間的三角戀;爸爸好似閣樓上的瘋男人,江郎才盡卻折磨着一家子人脆弱的神經。

然後我進入了安德魯·斯科特的獨角戲。如果之前對契诃夫的文本不熟悉,是有點代入艱難,畢竟一個人分飾所有角色,莊園裡的上上下下,就差小狗們沒有親自扮演了。然後他用道具(紅手絹、播放器、煙);習慣性動作(摩挲項鍊的手、拍疼痛的腿)當然最最關鍵的是語調和神态将人物一一劃分。少女、少婦、頗有姿色的女傭、老婦;頹唐的舅舅、理想主義卻苦悶的醫生、傻乎乎卻可敬自尊的下人、江郎才盡不切實際的父親,全部躍然紙上。并且他們對話,他們沖突,他們真情流露又反思生活,他們困住自己又都在嘗試小小的突破,為壓抑的現實做一點小小的改變。一個人演這些,能完成已是不易,但更精妙的是因為一個人演産生了我來之前根本未曾想過的效果。

海倫娜明知醫生每天過來是因為自己,心裡也歡喜,但已嫁作人婦,她十分通透,卻也不想背叛。繼女索尼娅向她坦陳自己對醫生的愛,她決定以一個長輩的身份替孩子理清關系,讓繼女不再受相思之苦。她說要審訊他,于是開始了一段精彩的對手戲。一個一邊種樹一邊行醫的理想主義者,和她講完了自己對于森林和未來的期許後,兩人進入正題, 借着詢問男人對索尼娅的看法,實則走進了對彼此感情的試探。所有好的感情戲,都是愛而不得,都是能指與所指,兩個系統。但這次更為精絕,因為所有的戲份在一張臉上。男人攻,女人防,男人要挑明愛意,女人要繼續裝傻。這裡實況錄像的鏡頭語言也起到很大的作用,推成近景後,全然都是斯科特的表演空間。他勇,她怕,他推她走出防線,但她比起愛,更渴望獲得他的尊重。一個演員在兩個人物之間無窮切換,而妙就妙在,情到深處,淚光閃閃,那一刻,你不知道是男人因違背道德折磨人心的愛而哽咽,還是女人因感動于愛卻更想辛酸地隐忍下去終于委屈落淚。抑或是,那一刻,他們都哭了。如果兩人飾演,不會有這樣巧妙的時刻,愛的艱難從未如此具體過。

當然,最該诠釋的是舅舅,是當夜發瘋的舅舅,這個舅舅比我看過的版本甚至多了幾分理性,甚至他一遍遍确認了姐夫的話,“把莊園賣掉,把我們遣散?”他在悲憤中,在眼淚與鼻涕裡一遍遍重複着“我是有天賦的,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令觀者心痛不已。所以拿出槍,做最後的反抗,合情合理。我突然明白,這一夜的舅舅是發瘋,但那子彈沒打中也不足為奇,因為本就不是射向壓榨自己的姐夫,更像是射向無法逃離命運的庸常自己。

所以,清唱一首“如果你離去”的歌曲用作告别,用作大高潮後給觀衆的喘息,剛剛好。

最後索尼娅上價值的時候,這一次,沒有因為文本感到不适,斯科特把一整段話诠釋成了一種無奈的自洽,好像悼詞一般。第一次我看到的表演是索尼娅說完後崩潰大哭,但還要去安慰舅舅。而不是往常版本中望向太陽的一臉希望。然後,他轉身,他關燈,寂滅的黑為人物畫上句号。通了,完整的、貫穿的、一氣呵成的悲怆聚攏在台上台下的場域中。

一人分飾九角,高精度純密度地漂亮完成了。之前的他,出現在《倫敦生活》、《神探夏洛克》中令人過目不忘。這出戲後的他,應該是永生難忘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