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死後,所有人開始愛他

作者:胡大喵 | 編輯:小吉

1

她眼中的梵高

文森特·梵高,一個出圈百年,家喻戶曉的名字。

他的經曆堪稱傳奇,是生前落寞,身後成名的典型。他的故事,被最精英和最大衆的語言,交替傳頌着。從藝術史籍,影視作品,到網絡論壇,各類形式的載體将他極緻的人生與絢麗的藝術,帶出歐洲,帶到與西方文化迥然不同的地方。

尤其是數不勝數的影視創作,以視覺化和通俗化的呈現,讓全世界的藝術愛好者,拉近了與梵高的距離。然而,又有多少電影,換着花樣,翻來覆去都隻講他與世俗的鬥争,或者他與弟弟提奧的兄弟情誼,重述那些早已衆所周知的故事。

...

可一位大師的崛起,理應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因素。

2024年,法國藝術電視台電影頻道聯合奧賽博物館,制作了新一版梵高紀錄片《梵高:大師之路》。這次,他們選擇從一個“她者”的視角,再度挖掘梵高成為大師的奧秘。

...

紀錄片《梵高:大師之路》

随着梵高過世不久,提奧也郁郁寡終。事實上是提奧之妻喬安娜,為了完成丈夫的遺願,抱着梵高的畫作奔波多國,不遺餘力,才彌補了兄弟倆的遺憾——讓梵高的藝術被看見,被理解。

可以說,沒有喬安娜,就沒有今天的大師梵高。但作為一個19世紀的寡婦,喬安娜的努力常常被人嘲諷,甚至她為梵高成功辦展的紀錄,也一度被曆史抹去。

《梵高:大師之路》從史料裡發現了喬安娜的可貴,進而着眼她的生活、态度與思考,從另類視角重新解讀梵高的成功。這不僅是複述梵高的故事,更是講述屬于喬安娜的時刻。正是她憑借膽識與智慧,沖破了社會對女性的精神枷鎖,成就了藝術史的裡程碑一刻。

...

2

兩個月造就的永恒

喬安娜·梵高-邦格爾,隻在梵高去世前兩個月見過他三次,卻完成了梵高和提奧都未能如願建成的“大師之路”。

為了探索喬安娜有何過人之處,紀錄片翻開了她的私人日記,首先追溯到喪夫不久以後的艱難時期。那時候,她一邊回憶着短暫卻熱烈的幸福過往,一邊認定了将扛着提奧遺願而獨自前行。這不僅源自作為妻子的責任,還有她自己對藝術的見解。

...

喬安娜來自一個普通的保險員家庭,但她會彈鋼琴,擁有英語文學學位,是一位受過教育的浪漫主義者。她擁有的關于藝術的全部知識,都來自提奧的傳授。尤其是提奧對梵高及那時新一代畫家的欣賞,深深影響着喬安娜。

對于喬安娜來講,梵高畫作的明豔大膽,是一種美學革新;而他描繪的主題人物,多為普羅大衆,也體現着一種平等平權的進步意識。她相信梵高具備成為大衆偶像的潛力,她确實也把梵高塑造成了一個廣受人們喜愛的藝術明星。可能梵高兄弟都沒想過梵高能産生這樣的效應,畢竟兩人在世的時候,梵高畫作被多少知名評論家視為“離經叛道”,難登大雅之堂。是“素人”喬安娜另辟蹊徑,惡補文藝理論,摸盡藝術圈人脈,狠狠給梵高造出了一條大師之路。

...

喬安娜雖然不是藝術家和評論家,卻對時代與社會有着敏銳的感知。她知道丈夫死後,如果自己不扮好父母兩方的角色,兒子可能會像那時許多别家男孩一樣,瞧不起他的母親。她必須堅強起來,在精神與物質上都能夠獨立,以擔起養家的重任。于是,她開始重新學習,想通過推廣梵高的畫,既履行對提奧的承諾,又能為自己創造未來的出路。

...
...

從一開始,她就把所有能聯系到的知識分子、藝術家,都問了個遍。要麼是在家挂滿梵高的畫,邀請大佬們來做客賞畫;要麼是親自攜畫,逐一拜訪顯赫的鄰居。但文藝家們的反應都出奇一緻,對梵高的畫不屑一顧,甚至有人對喬安娜的做法露出輕蔑之色,認為她就是一個不專業卻又愛發表意見的惱人婦人。

喬安娜陷入了迷惘。或許就是茫然無措之際,讓她念起曾經相伴身邊的丈夫,遂翻出了提奧與梵高的通信,讀來排解孤獨。18年超過600封的信件,寫盡了兄弟倆如何相互理解的心緒,也帶着喬安娜的思緒,重新認識了梵高。

...

她恍然悟到了解梵高這個人,了解梵高對藝術的看法,也許就是看懂梵高畫作的關鍵。于是,喬安娜把信件遞給評論家,她相信這些文字能讓人們重新理解梵高的藝術。很快,她再次收到了拒絕。但這一回,喬安娜并不氣餒,而是堅定了從“人”的角度展開思考的重要性。她繼續從女性英語文學家們的事迹裡尋找靈感,更不斷強化自己的專業知識,下班後自學藝術史,直到自己摸索出了一條方法:故意放出賣畫的消息。

...

這法子奏效了,果然有荷蘭畫廊願意收購梵高的畫。她激動得在日記裡寫下談成交易時的心情,仿佛回到了提奧還在的豔陽天。這些畫的展示效果其實并不理想,畫廊分配的照明條件、陳列位置都很差,但也開始讓梵高進入更多人的視野。

...

後來,陸續有評論家主動來找喬安娜辦梵高畫展,雖然他的畫仍處在争議之中,可已經有人試圖為他正名,将梵高形容成“為藝術獻出生命的殉道者”。喬安娜趁着梵高被熱議的潮流,四處找人為他出書立傳,終于讓梵高書信得以出版。

...

這也讓公衆首次了解到梵高的人生,明白畫作背後的深意。藝術界就勢掀起了為梵高發聲的熱潮。越來越多收藏家聯系喬安娜,讓梵高的藝術走向歐洲更多國家,進入更知名的現代藝術中心。

...

當梵高名動一時,喬安娜小心地為他的畫作規劃着市場策略,也逐漸成為一名有所成績的商人。喬安娜與梵高相互成就着,在重探與重塑梵高的過程之中,她重新認識到自己的人生目标。20世紀初,她加入了社會民主工人黨,還開始為女性主義報刊撰寫評論。同時,她閱讀了大量政治書籍,想法和執行力得到新一輪激活,更做出了獨自策展的決定。

...

而她一出手,就辦下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梵高作品回顧展。1905年夏季的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館,陳列出四百餘幅梵高畫作,附加梵高兄弟從未示人的書信片段,向超過兩千名觀衆重新诠釋了梵高的藝術觀。恰是這場史無前例的梵高秀,奠定了他作為世界藝術大師的聲譽;又确是喬安娜的付出與膽略,創造了将梵高載入史冊的藝術事件,讓他的畫成為藝術史上永恒的印迹。

...

3

先識人,再看畫

正如喬安娜給出的啟示,從信件讀懂梵高,是看懂梵高藝術的關鍵;那麼,了解喬安娜的貢獻,更是領悟梵高人生的一種方式。

紀錄片把握住喬安娜在締造大師之路中的重要性,圍繞她與梵高邂逅前後的生活,從她的角度出發,再度解讀與描繪梵高死後成為殿堂級畫家的過程。另一方面,影片在形式上保留了梵高的藝術風格,由此設計動畫場景與印象派式的光影特效,還原一個梵高“無處不在”的日常氛圍。而這就是喬安娜身處的世界。她完全沉浸在充滿梵高痕迹的日與夜,反複閱讀梵高留下的畫與文字,不斷地思考梵高,理解梵高。

...

《梵高:大師之路》從此提供了一種重訪曆史的途徑,為“大師”身邊人立傳而看大師的養成;同時,它也正視了常被忽略的“大師之路”造就者,尤其是容易被曆史偏見抹去姓名的普通女性。而紀錄片通過講述喬安娜的“梵高”事迹,不僅重新肯定了女性的創造性價值,更強調了解讀藝術的一種人文視角,用普通人的經曆去勾勒大師成型的軌迹,由旁人的實踐去闡述曆史轉折的形成。這既為大師祛魅,又重建了另一條認識大師的路。

...

第29屆上海電視節

“白玉蘭飄香”節目展播|線下惠民放映

《梵高:大師之路》導賞活動

(紀錄片/法國)(百視通/無障礙)

導賞嘉賓:本片導演Anne Richard

主持人:凹凸鏡DOC 張新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