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給我的啟發有3點:
一、淘汰式消費
商業資本為了刺激消費,操縱商品的報廢屬性,人為縮短産品的壽命。片子利用了蘋果和宜家兩個被消費者排隊争相購買的産品舉例。其實家具的使用壽命沒有那麼短,而宜家的廣告中在鼓勵扔掉舊家具換新的。而蘋果是通過縮短電池的壽命和設置維修障礙來讓蘋果成為快消品。
快消品意味着什麼?年抛,月抛,周抛,甚至日抛。也意味着更新換代特别快,同樣還有是cheap,低價值。讓我聯想到,現在人的屬性是否也是商業社會為了自身利益,人為的縮短工作壽命,設置了報廢屬性(當到了一定年齡你對社會公司沒價值,理所當然的被淘汰)。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是否被洗腦了,被動接受了這種淘汰?流行的、主流不一定就是對的,但是如何讓自己不被這種淘汰式消費了,是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
二、競争性消費
片子裡提到的另外一個消費驅動因素:攀比。也就是很多消費并不是從自己真正需要出發的,而是鄰居有了,我也要有,甚至我要比他的更好。随着經濟文化的發展,很多人不認識自己的鄰居,對比的對象變成了媒體。現在的網紅效應也是營造競争性消費的一部分表現形式吧。
購買也是一種習慣。世上并無好習慣或壞習慣之分,隻有有效的習慣。也就是說,在解決問題上很有效。所有的習慣都在某種程度上為你服務。給不理性消費貼否定标簽之前,最應該思考,為什麼想要買。買這個東西是服務于自己的什麼,情緒?欲望?脆弱?嫉妒?或者是喂養自己多巴胺的需求。最好的辦法應該是找一個有同樣服務功能但是無害的習慣來替代它。
遠離競争,遠離攀比,遠離不切當的比較,決定人幸福程度的絕大多部分。
三、變相的農奴制
圖片
這一點是最最最最戳我的。雖然但是不能展開說了。
把責任和希望寄托給誰,你就是誰的奴隸。學會承擔自己的責任,解決自己的問題,是擺脫成為奴隸的第一步。
最後,所有的一切,是商業資本為了自己的利益創造和引導的。而我們,不假思索的被卷入對自己無益的消費中。可是,人不是都是自私自利,隻從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為什麼在消費中,并沒有從自己的角度、利益出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