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承認,我就是不喜歡太空奧德賽,說我看不懂也罷,說我膚淺也罷。庫布裡克的名頭不是不知道,我也聽過很多我很喜歡的科幻大導(老雷、老諾)對其的極高評價,然而看了兩遍後還是喜歡不起來。

第一次看,完全沒看懂,後部分印象派般的蟲洞穿越基本給整睡着了。然後看了影評,聽了解說,好嘛,人家給玩的是哲學,還是尼采哲學,是我淺薄了。剛好,我現在就在學哲學,既在哲學史裡面學了尼采,又看了《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等尼采著作,就又看了一遍。結果,我對尼采倒是喜歡起來了,對于電影的反感反而加深了一層:原來是不理解這種接實驗式的視聽語言,現在是真的從思想上有了些看不起。

影評都在吹的尼采超人,在我看來庫布裡克就隻抓到了一個超字。每來一次黑石,人就進化一次,最終,我們現在這個人的物種就是猩猩和星孩的過渡。尼采是說過“人的偉大之處不在于他是目的而在于他是橋梁”,但主創沒看到超人超越之時“重估一切價值”,對奴隸價值摧古拉朽般的解構啊。後者才是超人之所以能超的原因,而在電影裡,我隻看到了對人類未來無疑于做夢的幻想,尼采向整個時代發起的挑戰完全被忽視。

除開視聽,我覺得唯一的亮點就在于一種呼應——第一次黑石出現時,人類面臨被吃掉的危機;第三次黑石出現時,人類面臨着人工智能的威脅。Hal被下線那裡确實有點起雞皮疙瘩,但我認為人工智能的要素在月球那章進行鋪墊會更好。

我不知道庫布裡克和其它主創本人是不是想着要緻敬尼采(每次黑石出現時的音樂确實是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反正我看過的影評人都這麼說,鼓吹其所謂的超人的哲學思辨。正是因此,我愈發認為《2001:太空漫遊》就是對尼采粗暴淺薄的解讀,如果主創團隊沒這麼想過,那我沒意見。你要吹視聽、道具、鏡頭語言、蒙太奇、時代意義我都沒任何異議,但要借着尼采的名頭來拔高電影的價值,那簡直是荒唐。

希望能未來能回來被打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