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好大,分開了就可能一輩子都找不到了。

我們看過東京、看過熱海了,可以回家了。

任何人都最重視自己的人生。

黑白片,沒有色彩渲染,仍能使人五味雜陳。記得高考畢業爸爸帶我去保險公司咨詢給我買的保險時,我聽到爸爸給自己和媽媽買了養老保險,我當時問他:怎麼,不相信我長大能混得好嗎?不相信我有照顧你們的能力?說的時候心裡挺不是滋味的,覺得是父母不信任自己對自己沒有報太大希望。直到看了《東京物語》,我明白了,我長大了未必能做到為我曾經說的這句話而負責,我或許也會認為自己的人生才更值得重視。任何事情的發生都有可能是突然的,前幾天我還看了一部短片《如願》,是一個學生拍的短片,叙事簡單但很打動人。背後的故事是現實中的自己并沒有見到病危的爺爺的最後一面,導緻這成為了他人生中很大的遺憾。而影片中的主人公則是和爺爺在他工作的地方北京,也是一個對爺爺來說無比驕傲的城市合了影,沒想到這是和爺爺的最後一面,無論搬家多少次爺爺怕經常不好好吃飯的他弄壞了身體而買的冰箱一直陪着他。可能最圓滿的事情隻能發生在影片裡吧,刷過的彈幕更多的是遺憾、懊悔。

言歸正傳,為什麼今天會看這部影片,可能是緣分,買了幾本劇本,裡面我最熟悉的名字就是《東京物語》,因為藝考那年背文常時背了好多遍,早已記在心裡。裡面的家庭刻畫是很東亞式的家庭,子女衆多,兒女雙全,大部分都有了幸福的家庭、穩定的工作,鄰居經過門口都嘗嘗誇贊這麼多孩子都能為父母盡孝。可父母去了東京後,父母覺得麻煩兒女,兒女因為工作無法抽出時間陪父母在東京轉轉,父母猶豫該去哪個兒女家住,但兒女們也未曾想這時隔多年的東京見面,竟是和母親的最後一面。

在我沒有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前,我覺得這一家人好冷漠,父母親在東京的時候沒有給予充分的陪伴,在母親去世後還能說出“當時還說了好多話,去了東京、熱海這麼多地方算是對了”我覺得冷冰冰的話。我會覺得當時在東京兒女們怕麻煩各種推脫,隻有紀子,一個兒媳婦,都比親生兒女們孝順。但當時的時代背景是,日本剛結束戰亂,大部分家庭都經曆了生離死别(影片中孝順這一形象刻畫的最明顯的兒媳婦因為丈夫去世而一直守寡),他們對待親人的态度幾乎都是冷靜的可怕、冷靜到觀影者可能都難以理解,可這就是當時的社會。我們作為這個時代的觀影者卻無法批判,因為有環境因素的影響存在,我們或許也能得到啟發,你長大後是否做到了你小時候口口聲聲看似玩笑話的那些承諾。eg:我長大了給你們買大房子、買豪車,你們老了我養你們......(插播一句我小學還給我媽說我長大了帶她吃美國大雞腿)。

影片中的構圖、人物站位也别有用心,母親去世後構圖很飽滿,兒女們擠滿了平時隻有兩人居住的房間,與影片開頭空曠的構圖形成對比,好像隻有在這種時候一家人才能聚齊。人物站位上,母親去世後所有的男性出奇的冷靜,坐的離母親遺體較遠,女性則圍在母親身邊痛苦,除了男性已經經曆過戰場上的太多生死外我想不出更合理的解釋。

“孩子長大後,都會漸漸離開父母,等到了一定的年紀就會有和爸媽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