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平線在底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頂部,會很有趣;當地平線在中間時,就無聊死了!”

...

我想,斯皮爾伯格導演真的做到了“是什麼時候就該做什麼時候的事”。想想前幾年馮小剛的《隻有芸知道》,也像做了一場夢。

同樣是技術流派,斯皮爾伯格目前也開始返璞歸真了。這部《造夢之家》是斯皮爾伯格寫給電影的情書,也是寫給自己的情書。就我的理解,這場夢,本就是他自己的人生。

...

作為斯皮爾伯格導演的自傳電影,《造夢之家》就是滿滿的私貨。但是這一口口的私貨卻格外甘甜可口。也許每一幀都平平無奇,也許每一幀都意義非凡。沒有過多的複雜蒙太奇,就是平鋪直叙。沒有什麼花言巧語,就是平平常常的電影人生。

每一位主演的表演都讓我看到了斯皮爾伯格導演家庭的真實寫照。無論是保羅達諾“突破以往精神病刻闆印象”的慈祥爸爸,還是米歇爾威廉姆斯時而癫狂時而嬌嫩的媽媽,這就是斯皮爾伯格想拍的,斯導的家庭就是這樣的,至少,他想讓觀衆看到這樣的一個家。

...

所以說,《造夢之家》是造夢,不是做夢。斯皮爾伯格的人生當然是自己活的,他眼中的自己,就是影片中的自己。人生真是五味雜陳,人生真是一點一滴的細節,不會像電影中隻剪輯需要的和重要的節點,甚至你想控制電影呈現哪種情緒,剩下的是可以删除的。他為電影而活,也最終活成了電影。然而最後,夢不一定是美夢,家也終于打破了脆弱的溫馨,他再次拿起攝影機,屈服于命運殘忍的召喚,電影與生活無限重疊……最後一個鏡頭,地平線本來好好在屏幕中間固定着,卻又在最後一秒調皮地掉到了底部,露出一片廣闊的天地。像是斯導在和觀衆對話,和電影對話,和自己對話。

...

我的情書,你的名字。情書上,盡是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