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到才溪乡(今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才溪镇)开展社会调查工作,这是他第三次来到才溪乡。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还原了这段历史——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毛泽东才溪调查”,这也是这个历史事件首次被搬上大银幕。
1933年的中国革命事业正处于紧要关头,毛泽东来到才溪,亲自指挥,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才溪人民的革命斗争实践进行了全面、系统、周密的调查和科学的总结,最终写成了具有重要意义和深远影响的著作《才溪乡调查》。
《才溪乡调查》,看起来很严肃的样子,实际上电影《毛泽东在才溪》运用的是非常朴实的叙事手法,尽可能是真实还原了当时才溪人民的生活,以及毛泽东住到人民群众家中,与群众一起下地干农活,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让观众看到了革命领袖极其接地气的一面,有魅力亦有亲和力。
第三次初到才溪的第一天,毛泽东来到普通人民的家中,这家人早已为毛泽东备好了饭菜,尽可能精致的饭菜中竟然有一道小鱼,这令毛泽东很惊诧,当群众表示自己吃过了,只要看着毛泽东吃就好的时候,毛泽东才意识到自己可能被优待了。随后毛泽东便走到另一个房间,看到了这家人老老小小聚在一张破旧的圆桌边吃着简朴的菜粥,随即毛泽东带着屋里的两个小孩过去让他们吃那份给自己备好的小鱼。整个故事很朴实,也很写实,这就是领袖精神,他从不愿自己被优待,他始终与人民群众在一起。
过去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精神也在片中有着很好的体现。刚来到才溪,毛泽东便被扎脚了,他自己埋头一看,是自己的鞋子破了一个大洞,就是这样比别人都还破旧的鞋子,居然是毛泽东的鞋子,然而他自己不以为然,也没有想要换新鞋子的冲动。有群众深夜送来一条腊肉给主席,主席也是一口拒绝,他始终坚持杜绝这种被优待的现象,他始终坚信自己是群众的一份子。
最具有大智慧的是在才溪的那次全体大会上,人人都以为这次的会议仅仅是“扩红”会议,甚至还有群众“逃红”,但实际上毛主席召开会议的主要意思还是想要与群众沟通,沟通遇到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有群众提出盐不够吃,运不进来。毛主席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个用棺材把人顺利运出去的案例,以此来教会群众解决问题应该要有办法,并且他相信才溪人民一定有这样的智慧能够去解决。果然在毛主席的引导下,群众们一一解决了目前遇到的难题,这种作为领袖的大智慧分享,放在今天就是一堂价值不菲的情商课啊。
贯穿全片的有很多诸如此类的小事情,虽然是历史题材的电影,但是看起来却不晦涩,而是用朴实的故事展现了领袖的品质,同时通过这些小事的叙述,也展现了才溪这一方水土上的人民群众是充满大智慧的,他们不屈不挠、不怕牺牲,他们敢闯敢拼,具有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无论是领导精神,还是群众精神,都值得现代人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