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stant Life (2022) 似乎提供了創造性複制的一個案例,與原初之作的肖似性無關而更着重于對原本話語的擴展與變形,這是否輕巧地譏諷了數字修複時代重新發現影史遺珠并使其複魅的電影生産策略,是否是對新的複制時代被廣泛招魂的靈暈概念的揭露,而這一招魂儀式總是根治于某種戀物癖式的知識野心或掩蓋着新自由主義的陰謀?考慮到Instant Life (1981) 的構想原本計劃對影像版權提出激進的诘問,Instant Life (2022) 是否在今天延續了這一行動,又或者通過重組疊加的形式将其激進性與烏托邦構想化為虛無?
但這就是電影謎題的答案嗎?我們是否必須忽略它作為一部關于豐年蝦的紀錄片的表層内涵才能得出更深刻的答案,這種忽略是合法甚至謙恭的嗎,還是另一種傲慢作祟?也許我們需要一種更宏大、更細緻的推測:晶體的生長,地質的分層,鐘乳石的發展,似乎誘導我們考慮地質學電影的可能性,畢竟無論如何,膠片(無論是否盜版)總是有其地質物質性的一面,而“CCD傳感器的晶格本身是通過地質形成過程制造出來的:從一個籽晶開始,它在芯片上生長,随着分子結構預先決定了像素的分布。”影像的編輯、複制、傳播同地質變遷構成一類隐喻,Instant Life (2022) 是否因此指稱了人類世的地質學/電影史?
又或許更有可能的是,正如第三部分旁白所說,這部影片隻是一場把戲或者陷阱,在試圖尋找答案之前我們并沒有找到謎題本身。人類腦中的意義生成機器不斷搜索着關聯與差異,Instant Life (2022) 隻是借用一種更簡單的生命體哄騙人類的思考經驗…但我們還是就此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