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系列的創意基礎,都在于第一部時的“死神無形”。

它讓系列完全擺脫了“角色依賴”,變成橋段堆疊、機關設計的比拼。

這一方面需要足夠“驚奇”,比如開場的觀光餐廳;

一方面需要“緻敬”,比如尾聲的“巨木沖撞”;

一方面要日常化,比如本片最出彩的MRI+自動販售機連環殺;

一方面要奇特化,比如那座“防死堡壘”。

而每一種設計都通過标準的延時、反轉操作,提高爽感。

在這個基礎,第六部還注入了一些幽默感,比如紋身哥第一次死裡逃生;

呼應了老美最愛的“家庭感”——追着一家子獵殺。

話說圍繞血脈做文章還是有點舊,下次考慮“關注列表”,“拉黑清單”吧。

此外,還有一小段可遇不可求的抒情——與托尼·托德(系列最熟臉)告别。

缺點也很明顯。

一則是本作在同等預算下的特效需求似乎更高,導緻很多場景做得明顯粗糙。

二則是這種套路很容易遭遇瓶頸,這部靈,下一部不一定靈。

但這是後話,壓力也未必輪到兩位導演。

這類純感官遊戲業已證明與大銀幕非常适配,又是華語類型片中的長期空白,既然開了頭,不妨多點,快點、完整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