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第一部四年前出現的時候,也是在一大堆誇大的氛圍中給了不少批評,誠然當時1的出現确實開啟了中國科幻的元年,我不予否認,大場面的提升與災難的呈現都是中國科幻的裡程碑存在。但在各種細節節奏中确實有很多毛病,秉着不因是中國科幻就降低标準的原則上(第一部還多鼓勵了一星),給第二部三顆星是實實在在的評價。
電影确實在1的基礎上擴大了不少,1可以單純看作冒險災難片,2就為此增加了不少立意,營造了一個特别宏大的主題,這點是值得贊賞的,并沒有強行為科幻災難的元素添東西,内核是一個全人類的勇氣與偉大和小人物的奉獻和犧牲。可毛病在我看來也是緻命的,待我娓娓道來
一,節奏的失衡
電影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個小時的時長,在中國電影市場裡是很需要勇氣,也能借此看出片方對這部電影有很強的自信。但很明顯掌控能力差火候,又或者在這部電影裡想加入太多東西,導緻節奏失衡,電影分為明顯的三幕,第一幕節奏入場即緊湊,第二幕太過平緩,第三幕又松弛失調。
第一幕的故事是在鋪墊災難,盡管在大量特效中和劇情顯得緊湊的前提下仍然是有缺陷,最明顯的就是不合時宜的笑點,第二幕是過渡和鋪墊情緒,故意煽情的老毛病就不再多說了,第三幕明顯是釋放情緒的高潮,但卻也是整個災難的高潮,一方面在緊湊地講述危機和解決,一方面又在為死去的角色加入大量慢鏡頭和輕音樂,這樣的兩頭都想顧及反而是容易提早洩氣的主要原因,又沒有震撼又很難感動
二,故意煽情與爛俗笑點
第一幕是最明顯的,我願稱之為這部電影的“災難”,首先流浪地球2是作為春節檔的一部分,确實要在為大衆的輸出裡做調節,那麼笑點就是最好的表達方式,第一幕很快就進入了大量的特效場面,但又充斥了不合時宜的笑點,我真的不喜歡這個處理,就像上一點說的,本來想進入高潮,但很快又洩氣。
而故意煽情這個點,真的是現今整個中國影譚裡最突出的老毛病,在第一部裡我就已經吐槽過,第二部裡仍然不改,誠然煽情本身不算是一個缺點,但“故意性太多”,又沒有足夠的情緒鋪墊就很嚴重,《明日戰記》就是一個特别典型的例子,那為什麼《星際穿越》中也有很多煽情和感動的橋段,人們就覺得不突兀呢?最明顯的一點就是劇情服務于情感,而不是情感服務于故事,星際穿越裡,父親與女兒的情感是在一個特别巨大的條件環境下所産生,人物一開始就展現也不會突然加個女兒兒子,且在前段劇情是推動的輔佐,并不是為了這種表達而故意将故事拍得情緒化,就像一個是為了人類再是為了女兒,而一個是為了女兒再是為了人類。流浪地球二的情感表達欲實在是太強,特别是第二幕充斥了這種情緒,這也是很多人覺得這部電影節奏緩慢的一個問題,情感确實要多用文章鋪墊,但太泛濫的表達反而是起到了相反的作用,那種“你看我們多偉大”的表達欲溢出屏幕了,我卻沒有感到一點真正的觸動。
這些東西彷佛是給這樣的嚴肅科幻掉了個可笑的尾巴,确實作為春節檔電影要為各個階層的觀衆着想,可電影的創作應該首先是為了電影的整體性,再其次為了觀衆,如果隻是為了迎合觀衆作出改變,隻會讓人覺得影響了創作的肅穆,當然如果一開始就有這些搞笑的想法那确實是我多慮了。
三.高深立意的淺嘗辄止
災難前的人性光輝,親情愛情與奉獻是最直接也是最“俗”的立意,流浪地球2的主要輸出也是如此,但也是最受大衆喜愛的,就像很多人覺得純愛片不加點深度是膚淺的,但我一直覺得這種想法是自我高潮,這種類型的表達從來不是低人一等,在文學含義面前是相對淺薄,但這也不是一個可以抨擊的點,《星際穿越》中愛的主題也是這樣,但是人家拍的好,這才是關鍵。
《流浪地球2》裡數字化大腦的探讨與劉德華對“生命”的理解确實是十分有深意的存在。經典作品中,《月球》對克隆人身份的自我認同,《超時空接觸》裡對科學與宗教的信仰和人類的求同卻渺小,《第三類接觸》對神秘與未知的探索乃至病狂,《飛向太空》中的哲理文學和科學與愛情的對立,更不要說《2001太空漫遊》的高級文明的恐懼等等,都會有如此深奧的探讨。而流浪地球2裡也有這些點子。
數字化大腦本質是一個逃避現實的工具,可故事裡作為反派軍的由來,減弱了這方面的深度。電影後段劉德華死去,自我意識上傳,那反叛軍的出現是為了能生命永存,可一個是自我,一個是“假我”,就仿佛《月球》的克隆人,電子大腦的自己是“我”,那現實存在的自己也是我,我死去後會接受電腦大腦的認同嗎?已經經曆過一次死亡,電子大腦就仿佛是一次克隆,我為什麼還要為一個克隆的自己犧牲?這是否是真正的生命延續也是一個很值得探讨的點,電影并沒有為此加深。
劉德華對生命的解讀也很有意思,産生自我意識便是生命,moss和自己的女兒乃至自己也是,但這樣困于機械在外界人看來是自我欺騙,人總有一死,可未來機械與肉體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或許不遠的将來生命永存不再是個幻想了。電影對這些的探讨僅限于劉德華危機的那幾段話,這麼長的時間裡電影真的很難在這上面作文章嗎?可矛盾的是時間長,遺憾的是用以通俗簡短的表達。
四.“硬科幻”的誤區?
流浪地球1當時的宣傳大多也是中國首部硬科幻的存在,2在擴大這麼多的内容裡更是不會丢掉這個名号。
百度上對硬科幻的定義是:
以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天文學、心理學、醫學等“硬科學”為基礎的,以嚴格技術推演和發展道路預測,以描寫極其可能實現的新技術新發明給人類社會帶來影響的科幻作品稱為硬科幻。與之對應的有軟科幻。有科幻界人士也曾試圖重置這個定義:硬科幻是以科技或科學猜想推動情節的。
代表作有《黑客帝國》、《銀翼殺手》、《攻殼機動隊》,《海底兩萬裡》《時間機器》等
雖然硬科幻是一種“預測”,但現今科幻片已經超出了此範圍,大量幻想與高深也是另一種“硬”的表達。于我而言,硬科幻可以是我在讀《三體》《火星救援》裡最突出的感受就是:複雜且看不懂的學術話語依然能感受到用意與導向。沒有面向大衆的簡化解釋就是專業書而不是科幻作品了。《流浪地球2》裡的科幻元素硬嗎?帶着地球流浪先不說是否符合物理等科學認知,首先它是一種極端的表達,電影為此應該會有很多解釋但為了觀衆易懂也隻是淺顯說明,一個地月洛希極限用了十幾次,隻是想告訴觀衆我們接下來要炸月球讓地球漂泊。《流浪地球2》的科幻要點是為了災難冒險服務,這其實也是現今影界裡科幻片逐漸失去的東西,硬科幻以追求科學(可能的)的細節或準确為特性,少了這些表達,也使現今“硬科幻”的标準門檻降低。因此《流浪地球2》可以是看作是“硬科幻”,但不是一部純正意義的“硬科幻”作品
五.“個人英雄主義”的淺陋表達
電影拍的是全人類的,但隐約也會有個人英雄主義的存在,最明顯的那段就是劉培強對抗反叛者的情節,這樣直白的展示在當時出現的笑點面前被弱化,以至于觀衆可能不會覺得情節不合理,可這種過度耍帥又是為後段給韓朵朵鋪墊愛情,讓我感到一陣不舒适,在我看來這是一段很不喜歡的劇情。
同樣另外兩條線也是,劉德華恢複互聯網,李雪健對抗聯合國。李雪健力排衆意,其實是一個中國政府的思想對抗世界,“我們堅定的是我們勝利的關鍵,我們就是正确的”,這一點基本上在很多中内外電影都會存在,不誇張的說國家于世界正如個人于人群也是一種“個人英雄主義”的擴大化展現,但畢竟電影是我國拍的,有這點也很難評價了。但劉培強與劉德華這兩條線确有體現,隻是看觀衆介不介意。
六.劇作的槽點
首先說明一點,電影雖是改編劉慈欣的原著,但早從第一部開始就已經是原創大于原著了,電影隻是借用了小說的設定,精彩的叛亂那一章确實限于尺度無法拍出,那麼如此多的純原創故事就會出現槽點。最讓我不适的是開頭一幕劉培強遇見韓朵朵的那段幻想,“男凝”視角如此嚴重,以至于後面的談情說愛顯得蒼白無力,人物臉譜化嚴重,劇情過渡太緊,表達得又十分刻意,這些又給情感的渲染增加了不少難度,也是故意煽情的緣由。
彩蛋揭示了moss是背後操控一切的罪魁禍首,電影多處對監控的鏡頭就已經十分明顯了,其實看過第一部的人早會從這方面去想,影片每隔十分鐘給個監控的鏡頭,卻隻是在彩蛋中給出了解釋,就顯得這條線索輕重不穩,看不出用意。看得仔細的人在電影前段就會明白,看不仔細的人也隻是會被誤導這是劉德華女兒的監視,線索給太多,就仿佛是對觀衆說“這個點肯定是有用意的,記住了,這是個鋪墊”。觀衆不是傻子,聰明隻會被聰明誤,這還是過度耍聰明了
笨笨軍犬的讨巧劇作,一台機器決定世界命運的存疑,且劉德華如此簡單的侵入等等都是劇情的槽點,最難以忍受的還是倒計時這種低幼愚蠢的設置。很多人都拿《阿凡達2》來對比,确實阿凡達2的劇情很拖後腿,但本質上阿凡達2是一個全新世界的特效展現,就是一個"特效技術電影“,觀衆在看的時候會覺得故事不行包括我,但又會被各種奇特美麗的畫面所吸引,與球2的不同在于,一個是故事服務技術,一個應該是技術服務故事,有主有次才更重要,電影核心是科幻,科幻是一個故事而不是一個設定。
但是電影浪漫嗎,我覺得在月球上引爆核彈,在最後地球流浪的那一刻是浪漫的,也許是我的主觀表達,人類毀滅才是最好,文明的延續隻會産生更多的毀滅。
我寫這麼多估計還會有人覺得我是崇洋媚外,也看淡這些了,《流浪地球2》确實于1有提升,但這些問題使電影離國際大作還有點差距,創作者是值得鼓勵的,還是那句話,就因為是中國科幻就降低标準,是對電影的不尊重。中國的科幻之路還在緩慢行走,但至少是在前進的。
最後用流浪地球的小說文字來結尾
“我沒見過黑夜,我沒見過星星,我沒見過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們理解所有的人,因為已經經過了四十代人,在要延續一百代人的艱難奮鬥中,永遠保持理智确實是奢求。但也請所有的人記住我們,站在這裡的五千多人,是把信念堅持到了最後,以後所有的人将在自己的墓前灑向自己的眼淚,這顆叫地球的行星,就是我們永恒的紀念碑”
“啊,地球,我的流浪地球啊”
由于上一版莫名“消失”,這裡僅作存版,不會回複任何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