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春節檔預售票房榜眼,到目前累計票房第五、單日票房第七,《四海》經曆了一個高開低走的大喜大悲之路。
為何沒能挺起脊梁?這與口碑反噬有關。
為何口碑嚴重下滑?這與韓寒才盡有關。
韓寒江郎才盡了麼?有點兒。至少四闆斧的套路失靈了。

套路一:賽車
作為導演中賽車開得最牛的,賽車手中導演幹得最好的,韓寒這個斜杆青(中)年甚至把作家這個标簽丢到了第三位。這個“丢”字是動詞,而且還是遙遠的過去完成時。
從《後會無期》(2014)的僞長途拉力,《乘風破浪》(2017)的場地賽車,《飛馳人生》(2019)的真·長途拉力,到本次《四海》的摩托車賽,韓寒把他會玩的每種賽車都秀了個遍。

然而賽車隻是張皮,影片的風骨還是得用故事内核來撐。《後會無期》說透了離别,《乘風破浪》講盡了理解,《飛馳人生》最接近賽車精神與對事業的熱愛,随便聊了聊中年危機。
但《四海》講了個啥?大海撈針,我真沒太品出來。

套路二:小鎮青年
從《後會無期》的東極島,《乘風破浪》的亭林鎮,《飛馳人生》的不知道哪兒,到本次《四海》的南澳島,韓寒一直盡職盡責的充當小鎮們的旅遊宣傳大使。
男主角從陳柏霖、馮紹峰,鄧超、彭于晏,(跳過中年大叔沈騰),到本次的劉昊然、尹正,發型各種亂、各種diao、各種殺馬特,無一不在刻畫小鎮青年的标準二逼形象。
他們遠離大城市,天真而爛漫,無知故無畏,熱血并頹廢,孤獨卻珍惜友誼。他們是韓寒的内心寫照,理想深處的故鄉少年。

每部電影表面上都在講述他們從小鎮走向大城市的故事,從天真到市儈,從無畏到無奈,從單純的熱血到厚黑的心冷,從浮誇的頹廢到真切的“喪”,從外在孤獨走向内心寂寞,直至友誼漸漸遠去。
但其實内核裡永遠在講青年們的成長,從感性到理性,從狹隘到包容,從懦弱到堅強,從幼稚到成熟……
但《四海》講了個啥?海市蜃樓,我真沒太瞅出來。

套路三:金句
從《後會無期》的“你連世界都沒觀過,哪來的世界觀?”《乘風破浪》的“這個時代真好,當我說我想靜靜時沒人問我靜靜是誰。”《飛馳人生》的“有的人活的是造型,有的人活的是人設,我活的是本事。”到本次《四海》的“就你這種告白方式,它在浪漫和土鼈之間搖擺,你需要一個人托着你。”韓寒的金句總是層出不窮,畢竟是文字起家。
有些金句能讓你從幽默中看到世界、看到時代、看到人生,可有的金句除開幽默,就沒剩下啥。
“每一次告别,最好用力一點。多說一句,可能是最後一句。多看一眼,可能是最後一眼。”

為啥《四海》讓人不想多看一眼?
“也許過去的一年,你曾被風浪拍得頹廢失意,但新的一年,願你乘風破浪。”
為啥《四海》成了被破的“浪”?
“成功的秘訣,就是把你的全部,奉獻給你熱愛的一切!”
為啥《四海》丢掉了這個秘訣?翻江倒海,我真沒太尋出來。

套路四:情懷
賣情懷最方便有兩個途徑:老歌、老面孔。
老歌上,從《後會無期》的《女兒情》《Que sera sera》,《乘風破浪》的《在雨中》《男子漢宣言》,《飛馳人生》的《大哥你好嗎》《奉獻》,到本次《四海》的《隻愛一點點》《水手》。韓寒對于情懷老歌的選擇非常精準到位,這一次也算不得失手。
老面孔上,從《後會無期》的賈樟柯,《乘風破浪》的金士傑,《飛馳人生》的騰格爾,到本次《四海》的萬梓良、陳小春。韓寒總是不遺餘力讓老藝術家們在銀幕上發光發熱。
但《四海》的萬梓良、陳小春卻隻是走了走過場、煊了煊出場,對情節推動與情緒歸納沒有起到任何作用。失去了賈樟柯在《後會無期》中那種“既然大家都沒本事,各走各路,這才是現實”的分量感與思辨性。

“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隻看利弊。”
動用老歌、老面孔賣情懷,沒啥對錯可言,怎麼算都利大于弊。
韓寒早就是成年人了。
但用得不好,沒使上勁,情懷有時也就不太靈了。

“不愛那麼多,隻愛一點點。别人眉來又眼去,我隻偷看你一眼……”
觀衆這一次真的是隻愛一點點了。排片垮下來,偷看你一眼都不容易。
為啥觀衆不愛那麼多了?滄海桑田,累覺不愛。

韓寒之前的三部電影我都比較喜歡,但事不過三,套路一而再再而三的使用,終歸有些審美疲勞。
雖說侯孝賢、王家衛、韋斯·安德森的電影也都套路滿滿、千年不變。但人家那是藝術片,不追求太高商業票房。
韓寒縱然可以算得上遊走于文藝片與商業片之間後起之秀,但每次都瞄準春節檔還是暴露了其作品的商業屬性。
既然是商業片,就得服從市場規律。
當觀衆在一再重複的主題中看不出新意,甚至迷失了既有的閃光點,作品會像那一頁孤舟,縱然有着四海為家的志向與揚名四海的願望,卻最終淪為那目空四海、緻水覆舟的自嗨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