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擊裡的每一個人,都在把小男孩丢下深淵,而他自己并不知道深淵是什麼,他隻知道自己怎樣做都被打,而他也想成為那個像他們一樣的大人,學着大人模樣抽煙,因為那樣就不會被挨罵了。

私認為,該片表達了有以下幾層意思:

第一是對于孩子教育的缺陷與完整疏忽,下面舉出以下幾個角色的例子:

1.老師

老師在傳統觀念裡被認為是承擔了全部教育的一個角色,甚至包括生活習慣,而該片中的老師以粗暴和不平等的方式對待學生,首先對于學生來說,他們無法在學校裡獲得他們本身需要獲得的完整完善的世界觀,而其次在小男孩仿寫巴爾紮克的時候他的做法使得男孩的希望再次破滅。他在這裡扮演的是一個現實的打破者,讓我們發問:教育是否讓孩子們培養了健全的人格?

2.繼父

賽馬俱樂部,是中低階層打發時間的絕大數方式,而在這樣的環境下的父親是輕視家庭教育的,小男孩本身對父親與母親都是抱有希望的(前面一起拉卷軸小男孩笑)打字機事件後小男孩無法再與父親解釋,最後監獄裡母親說和父親徹底斷絕關系也讓小男孩對親情關系徹底死心(但私認為不一定是父親真的說了,但是在小男孩心裡母親已經真真正正地死去了)

3.母親

“我母親死了”

在他心裡他的母親在那一刻真真正正地死去了,以前對母親抱有的幻想破滅。而他母親出軌,把他的被子錢拿走自己花。表面上在救他隻是在做表面功夫,實際上是一種消極的“救”,她根本不在乎這個孩子,孩子對于她來說已經成為了道德枷鎖。

(父母都是階級統治的産物,作為資産階級的工具生活,包括談論的話題)

第二是當時時代造成的“迫使孩子接受這個世界”或者說“孩子必須是大人”。

小小年紀卻一直談論的是去打工,看兒童劇讨論的話題卻是去哪裡工作,時代的變遷,統治階級的需要迫使他們成為了生活與精神(年齡)的割裂者,這是一個時代的可悲,許許多多的孩子都被葬送在如此的生活框架之中,因為他們的父母也是如此,他們的朋友也是如此。就像他的好朋友,萬一被抓到的是他呢?每個小孩都必須經曆四百擊才能成為大人嗎?這是四百擊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第三是自由。

小男孩逃出牢籠奔向夢寐以求的大海,留下的卻是一個迷茫的定格鏡頭。大海真的是大海嗎?“于是砸了染缸,才發現大海茫茫”我們無法逃出我們所處的框架結構,可是我們能夠将它放大探求,這是我們應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