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于1999年上映的偵探片,從導演到男主演都不算有名,女主演則更籍籍無名,加上已經有同類型題材的《七宗罪》珠玉在前,很難赢得太多關注。

電影的名字《十字狂魔》,似乎與影片的主題并不相關,充滿了一股子拼命想要吸引觀衆注意力的廉價B級片氣息,陰暗晦澀的海報設計也是如此。
可以說,從第一印象來講,這就是一部典型的低成本B級電影。
在觀看了這部電影的豆瓣截圖以後,敏銳的直覺還是告訴我這部電影“有戲”,值得一看。

觀影後的感覺不錯,并未失望,甚至還有相當的驚喜:
一、劇情設計上的細緻和巧妙,完全打破了B級片風格。
影片的劇情并不複雜,講述了一個有某種宗教狂熱的心理變态者,為了滿足自己的病态幻想,通過一系列有預謀、有選擇性的殺人事件,剝奪受害者人體的各個部分,試圖來組成一具“聖體”,妄圖令某個“救世主”複活。
但是,每個殺人事件都充滿了精心設計的細節和宗教符号,每個殺人事件與事件之間也設計了巧妙的聯系,并自然嵌入了男主不幸的個人情感經曆,令雙重情緒壓力一直都在,通過男主的一系列冒險,抽絲剝繭般一步步為您呈現出事件的真相。
而關于殺人兇手出現方式的設計,也算是比較出人意料,在這裡就不劇透了。
二、男主的表演是值得點贊的,非常引人入戲。
通觀整部影片,男主的情緒把控和表現與人物的心理背景、現時事件的發展狀況是非常契合的,在不少的重要場景,男主的情緒表現隐忍而細緻,可謂貢獻了一場相當精妙的表演,是影片效果的重要支柱。
三、細緻的場景設計和風格表現。
淩亂而吵鬧的警察局,漆黑夜色和大雨中老舊的巷道,陰暗逼仄而潮濕的地下營業場所,寬闊而内部雜物堆積的幽暗私人住所…整部電影中出現的重要場景均充滿了典型90年代的調調,把偵探片的黑色氛圍營造得很好。
特别是對兇案現場的設計和表現相當細緻,充滿了神秘性的聯想,同時毫不避諱對血腥和扭曲的直接表達,到今日看來,很多場景依然驚悚,更逞論在90年代末的那個觀影時代,這個是非常難得。
四、影片配樂功力深厚。
整部影片,配樂出現的時間非常多,但能做到并不喧賓奪主,能恰到好處地對觀衆進行情緒調動和暗示,增強了影片的情緒張力和沉浸感,對大大提高觀影體驗功不可沒。如果你仔細關注,會發現這部影片的配樂相當細緻和高質量,頗下了一番功夫,完全不屬于B級片的風格。

當然,這部影片也有一些比較明顯的缺點:
一、不少細節經不起認真推敲或存在明顯漏洞。
雖然偵探片一般都會有對兇手行兇能力的藝術化、誇大化,但是明顯影片還是把兇手的能力誇大到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比如:兇手一個人完成了一系列如此複雜的兇案,且竟然還沒有任何目擊者,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所以,可能是為了掩飾或者弱化這些“不足之處”,影片未對兇手的能力背景和行兇過程作任何的解釋。
一向精明的男主,也突然進入了“腦殘”時間。比如:兇手在被警察局羁押之後,男主警探竟然沒有去查看他被收走的物品,而兇手被警察局釋放後,馬上“完美”利用了這裡面的車站鑰匙,逃脫了警察的追捕。
二、對兇手的人設刻畫不足。
對兇手的刻畫,幾乎都是通過對兇案現場的表現和分析來間接達成的,殘酷而神秘,但在兇手暴露以後,他所展現出來的薄弱行動能力與之前的兇案中殘忍而精明的表現相互矛盾。
且影片也未對變态兇手的心理背景做任何的提示或解釋,這就更加大大削弱了兇手形象的可信度和立體感。
所以,影片的前面大半段表現都尚屬比較優異,但從兇手暴露開始,就明顯開始走下坡路,直到給出了一個無甚亮點的結局。

在兇手墜樓死亡以後,影片給了男主一個與自己、與家庭和解的光明結局,然後又給出了男主去看望斷腿搭檔的場景,如此冗長,我以為會有一個反轉的結局,但是沒有,讓這個尾巴更顯平庸和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