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态度 一種人生 一杯清茶 一壺老酒 一部電影 一個知己,文章原創,歡迎品影。

随着第二次戰役落下帷幕,美軍的“聖誕攻勢”被挫敗,東西兩線一路退卻到三八線一帶,西線的一部美軍,更是因為在一周時間内瘋狂撤退250公裡而舉世聞名。

中美在三八線陷入對峙,為了給中國施壓,11月30日,杜魯門在記者招待會上說出了一句令全世界瞠目結舌的話:“ 美國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這個消息如同一枚重磅炸彈,徹底引爆了全世界!

在其他的國家看來,此時的中國應該無比恐慌,畢竟原子彈的威力太過恐怖!但我們的領導卻笑了笑,說了這樣一番話:“ 這是一種恐吓,一種赤裸裸的核訛詐,不要說蘇聯已經掌握了 核武器,就像是對日本一樣,也在朝鮮投原子彈。那杜魯門也沒有義務事先告訴對方,讓 對方先做做準備呀!說來說去,這種做法的實質就是威脅和恐吓。”

真正感到恐慌的不是中國,反而是英國。


...

實際上在朝鮮戰争爆發後,就有一部分歐洲國家表示了反對,他們認為蘇聯軍事威脅的重點是歐洲,但美國人卻瘋狂地把他們拖入了朝鮮的泥潭,這會 嚴重削弱歐洲的防禦力量,威脅到歐洲的安全。

上百名工黨議員聯名上書英國首相愛德禮,其中就包括了二戰時曾與美國并肩作戰的前首相丘吉爾,堅決反對“在任何情況下”使用原子彈。為此,愛德禮首相親自飛往華盛頓與杜魯門會面,為期三天的會談充滿了嚴重的分歧。

英國方面希望采用“陰柔政策”,通過談判使聯合國軍撤出朝鮮,甚至可以讓中國重返聯合國。但美國卻堅持“教訓一下中國”,停火是可以的,但是放棄韓國,讓新中國重返聯合國就沒得談。

這期間,陸軍參謀長柯林斯奉命飛往朝鮮了解戰況,雖然平壤已經在12月6日被“中朝”解散,但整體形勢并不像麥克阿瑟說的那樣嚴重。美國如果不必死守漢城,完全可以在韓國大部分地區堅守下去,柯林斯把這個“喜訊”傳回,美國高層信心倍增。

杜魯門認定美國不會被逐出朝鮮,于是,有了底氣的每個人一手擴軍備戰,,一手祭起“和平”大旗。

12月8日,美國發表會談公報,玩起了和平訛詐,聲稱“通過和平手段,來達到聯合國在朝鮮的目的”。同時,也威脅中國,如果不接受“和談”,“那就要由世界各國人民,通過聯合國,來決定怎樣才能最好地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原則。”

然而就在美英高層緊張地讨論戰争下一步走勢的時候,麥克阿瑟卻還在不停地整活,他先是12月3号給美國政府發來戰報,把朝鮮戰場的形勢說得一片黑暗。“除非積極地、迅速地采取行動,(否則)勝利的希望是渺茫的。而實力不斷被消耗,以緻最後全軍覆沒,那是可以預期的。”

但一轉身又公開宣稱,“聖誕攻勢”破壞了中國人突然進攻的計劃,是成功的,否認是因為他命令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逼近中國邊境,才導緻中國參戰。他還反對把“有計劃地撤退”說成是潰敗,最後還不忘指責由于美國政府束縛了他的手腳。禁止他越過鴨綠江打擊中國軍隊,才導緻了目前的局勢。

麥克阿瑟的這些舉動令杜魯門十分惱火,在民主黨的 杜魯門看來,麥克阿瑟表明了他正在跟共和黨有來往!這無疑觸犯到了杜魯門的 逆鱗,心中對麥克阿瑟的不滿也越來越強烈。


...

與此同時,國際社會對停戰談判的呼聲也越來越高,中國提出了五條原則:

一、所有外國軍隊撤出朝鮮

二、美國軍隊撤出台灣海峽和台灣島

三、朝鮮問題應由朝鮮人民自己解決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參加聯合國,并從聯合國逐出蔣介石的代表

五、召集四大國外會議準備對日合約

部分亞非國家這時也開始了自己的動作,這些中立國因為杜魯門揚言使用原子彈,開始擔心自己的安全。于是,在美英發表“和聲明”的第二天,以 印度為首的13國提交了《朝鮮和平方案》(十三國提案),其中心内容是“倡導和平”。

根據12月7日印度向中國轉交的備忘錄,十三國提案希望“先停火再談判”,對此還有一個說明“如果中國宣布不越過三八線的話,則獲得這些國家的歡迎和道義上的支持。”這個提案看似友善,但卻存在着緻命的要害,就是“先停火再談判”。

這恰巧能給美國提供一個正急需的喘息機會,同時,當年美國人馬歇爾在解放戰争時期,也曾經使用過“先停火再談判”的方式來進行調停。然後背地裡又幫助蔣介石運送兵力,補充武器,這個虧是我們曾經吃過的。

針對提案,中國找到了印方代表,提出了四個尖銳的問題:

一、為什麼十三國不反對美國對朝鮮、對中國 的侵略?

二、為什麼十三國不宣布從朝鮮撤出一切外國軍隊?

三、為什麼十三國中還有一個菲律賓?(菲律賓參與了聯合國軍)

四、為什麼美軍打過三八線的時候,十三國不講話?

說白了,當年美國人打過來的時候,你們什麼都不說!現在我們要越過三八線了,你們卻提議“停火”,而且十三國提案中對美國的偏向是十分明顯的。美國要求停火,對中國已經取得的軍事優勢釜底抽薪,這個“提案”就把“立即停火”放在最前頭。

美國被中國軍隊打疼了,提案就首先要求中國撤兵,并且不許中國在中朝邊境集結部隊,這公道嗎?


...

當然不公道!

12月11日,杜魯門召開國家安全委員會會議,确定接受停火的原則,是不得使美軍處于軍事上的不利地位,不得附有政治條件,應在停火前談妥停火的細節,由聯合國監督停火。随後,杜魯門發表演說,宣布全美進入緊急狀态,表示美國願意談判,但絕不向“侵略”屈服,絕不姑息共産主義勢力的“巨大威脅”。

随即成立戰時動員機構 —— 國防動員局 決定擴軍100萬,美國現役軍隊由250萬擴增至350萬,要在一年時間内把飛機和坦克的生産能力擴大5倍和4倍以上。并配合實施工資、物價管控等手段,以服務于軍火生産供給,這些行為,擺明了就是要在朝鮮放手大打,長期打,毫無“和平解決”的迹象。

針對美國的行為,中國的回應十分明确,先停戰後談判的做法,是虛僞的停戰,中國絕不同意。關于這段曆史目前存在很多觀點,有人認為這時候選擇停戰是最好的時機,那麼關于這點我會在後面的解說裡進行闡述。

1950年12月,朝鮮戰争的前景呈現出一片撲朔迷離,志願軍方面,雖然在第一次、第二次戰役均取得了勝利,但由于聯合國軍的 大規模撤退和中國軍隊的追擊,使得志願軍本就薄弱的後勤補給線越拉越長。

我軍内部此時也尚未形成系統的後勤機構,抗美援朝時期,美軍平均13名後勤人員供應一名士兵,而志願軍1個後勤人員就需要供應幾百名士兵的需要,加之志願軍在前進過程中,經常 要穿越上百公裡的“無人區”。

解放戰争時期非常有效的,“部隊各地解決吃飯問題”的辦法也根本行不通,國内運糧僅能滿足部隊最低需求的四分之一。最後靠朝鮮政府發動群衆借糧,才解決了一時之需,戰士們的食物主要是缺乏維生素的炒面,打起仗來經常處于饑餓的狀态進行沖鋒。


...

同時,志願軍作戰行動幾乎都是靠步行,殘酷的戰鬥剛一結束,就頂着極度的疲憊向下一地域奔襲。轉進途中為了躲避敵機轟炸,往往走的都是險峻的山路,更加劇了士兵體力的消耗,再加上禦寒衣服和彈藥的短缺,此時的志願軍狀态并不好。

身為指揮官的彭德懷非常了解這個情況,他向中央發了電報,提出部隊休整和“不越過三八線”的考慮。中央的回應則是“要越過三八線”。因為當前美英各國正要求我軍止步三八線,以利其整軍再戰。因此,我軍必須要越過三八線,否則将給政治上帶來很大的不利。

此次南進,希望尋殲幾股敵人,這對民主陣線人民大衆影響甚好,對帝國主義則是新的一擊,加重其悲觀失敗情緒,這意味着,新的戰役馬上又要打響。

彭德懷此時很矛盾,從軍事角度上來看,志願軍補給嚴重短缺,官兵 極度疲憊,敵人有生力量損失不大,選擇進攻,存在諸多不利。但是從政治的角度上來看呢,中國軍隊必須越過三八線,哪怕僅僅一步,戰争永遠都是政治的延續。

這仗要打!必須打!不得不打!

一聲令下,志願軍6個軍不顧疲勞,冒着漫天大雪向着三八線急速前行。

而聯合國軍方面也正在發生着劇烈的變動,由于第八集團軍沃克中将在給自己兒子嘉獎的途中因 車禍身亡,陸軍副參謀長馬修 · 李奇微奉命前往朝鮮戰場,指揮第八集團軍。志願軍最強大的對手就此登上曆史舞台。

剛到前線,李奇微就大力整治軍紀,撤了步兵二師、七師、二十四師、騎兵一師師長等一大批“不稱職”的軍官,将戰術思想由占領陣地調整為不斷進攻。他說:“陣地的得失并不意味着将會赢得或失去這場戰争,最重要的是把敵人殺死!”

重塑軍紀後的聯合國軍糾集了13個師、2個旅、約34萬人,在“三八線”250公裡正面、60公裡縱深起了A 、B兩道防線,在B防線以南至“三七線”的區域,還準備了C 、 D 、 E三道機動防線。韓軍的8個師被擺到了第一線,美英軍則放到了第二線,擺出了一副可打可撤的姿态。

麥克阿瑟下令“絕不後退一步”,“以屍體做陣地,與陣地共存亡”。


...

志願軍此時也已經進入攻擊地域,完成了兵力部署。志願軍共集結六個軍23萬人,在朝鮮人民軍的配合下,對敵進行分割包圍,粉碎聯合國軍防禦戰地,相繼占領漢城。右翼縱隊為志願軍38、39、40、50四個軍,由志願軍副司令韓先楚指揮,在高浪浦裡至永平地段突破敵人防禦,左翼縱隊為志願軍42、66兩個軍,由42軍首長指揮。

1951年一旦前夜,月亮格外的圓,臨津江兩岸一片寂靜,韓軍第一師此時已經憑借着臨津江天險,構成了縱深約9公裡的3道防禦陣地,守備要點均築有明暗地堡,以直射側射火力構成綿密的火力網,晝夜以炮火封鎖江面,破壞冰層,号稱“銅牆鐵壁,不可逾越”。

江北,20萬志願軍官兵潛伏在雪地的戰壕中一聲不響,他們靜靜地等待着進攻命令的到來,而聯合國軍士兵則是煮着牛肉,打開紅酒,興奮地等待着新的一年。

16時40分,臨津江北岸突然飛起的一串耀眼的信号彈劃過雪夜,志願軍上百門火炮發出怒吼,猛烈迸發的火光紅透了夜空,仿佛炸裂的煙火迎接着新一年的到來。天崩地裂的巨響瞬間撕破了戰場上的甯靜,志願軍的炮灰準備開始了!

這是志願軍入朝以來規模最大、火力最強的 炮灰準備,共持續了20分鐘,炮火引爆了聯合國軍埋設的地雷,連綿不斷地爆炸令整個大地都震顫起來。無數碉堡、栅欄、鐵絲網的殘骸碎片飛向空中,江北的志願軍戰士血脈贲張,随着尖銳的沖鋒号聲劃破天際,志願軍全線發起了沖擊!

346團4連3班班長張财書冒着炮火,連續排除4處集群地雷,在部隊已經發起沖鋒的緊要關頭,自制的掃雷杆又被炸毀的情況下。他滾入雷區,以自己身負重傷的代價為沖鋒部隊打開了通路。

作為右翼第一梯隊的39軍篩選向冰河對岸發起了突擊,戰士們在冰層上不斷地滑到,爬起來再向前沖擊。有的戰士掉進了被炮火炸開的冰窟窿裡,掙紮着爬上冰層迎着死亡繼續沖鋒,沒有一人畏懼,沒有一人退縮。


...

左翼346團(39軍)僅5分鐘就沖過臨津江,占領了南岸登陸場,右翼347團(39軍)用時10分鐘徒步涉過江,攀上高達10米的懸崖,攻下了敵軍的前沿陣地。在志願軍一波又一波的沖鋒下,39軍終于在江對岸撕開了突破口,向着南岸縱深推進。

随後,39軍、40軍也冒着猛烈的炮火和雷場突破了臨津江防線,38軍在突破過程中,出乎意料地遇到了本應在二線防禦的美軍,原來竟然是一線的韓軍潰敗過快,導緻38軍突破過于順利,不知不覺已經達到了美軍的防線。

就在右翼縱隊突破臨津江的同時,左翼42軍以猛烈的攻擊迅速占領了江對岸的高地,60軍主力也在一個半小時後突破了當面敵人的防線。随着1951年元旦鐘聲的敲響,聯合國軍在三八線上的第一道防線全線崩潰,在零下20度的氣溫裡,志願軍官兵涉水強渡冰河,穿越了無數雷場、鹿砦、鐵絲網,冒着密集的 子彈一舉突破了聯合國軍的銅牆鐵壁。這是一場罕見的艱苦戰鬥,是志願軍用鋼鐵意志創下的又一個奇迹!

美軍戰史這樣記載:“中國軍隊發動有利攻勢,已經在美軍防線上撕開巨大的戰役缺口,使以頑強著稱的聯合國軍完全崩潰,并嚴重威脅了通往美第八集團軍全部戰線的重要補給錢。”

陳赓将此總結為“三險三奇”:

...

一是突破口選的險而奇,敢于選在臨津江彎向敵方的地段,一反兵家之常規,出其不意而緻勝。

二是進攻出發陣地選的險而奇,把近8000人的進攻部隊和武器裝備提前一天隐蔽在進攻出發陣地上,而沒有被敵發現。

三是炮兵部隊選的險而奇,即大膽把60門火炮配置在距敵前沿300至1100米處進行直瞄射擊。

1日淩晨,志願軍已經突破到由美軍防禦的第二道防線,在突進過程中,42軍124師372團 4連一個連的兵力,擊潰了一個營的韓軍。一班長趙恒文更是俘虜了50人,獲得“瓦敵英雄”的稱号,19歲的5班長冷樹國也不示弱,率5人戰鬥小組一路包抄,斃敵軍官4人,俘虜了1名美軍上校,切斷了3000名韓軍的退路,被授予“追擊英雄”的二級英雄稱号。

同屬左翼的66軍打得也很猛,一路沖破敵人的重重火力,協同42軍殲滅了韓二師31/32團及韓五師36團。66軍196師587團3連連長張續計,一人連續拿下敵5座碉堡,到了2日,志願軍已經突入聯合國軍防禦陣地縱深20至50公裡,負責漢城正面防禦的韓軍精銳韓一師,在39軍強渡臨津江不到一個小時就陷入肉搏,全線潰敗。

1月1日,韓一師指揮部後撤70公裡,退進漢城,由于韓軍撤退速度過快,二線防禦的美軍因此遭受到了嚴重損失。3日黎明,39軍116師347團距離漢城僅30公裡的釜谷裡,釜谷裡是通往漢城公路的一個重要三岔路口。占據這裡,就可以切斷聯合國軍南撤的退路,将其包了餃子。

根據情報,駐守此處的是韓軍部隊,但戰鬥一開打,347團官兵才發現,他們面對的不是韓國人,而是參加過諾曼底登陸的英軍精銳,皇家來複槍團“綠老虎團”!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英軍向347團陣地發起了猛烈攻擊,20歲的116師參謀長薛劍強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戰鬥最激烈的地方發生在7連防守的制高點 ,這處制高點,剛好卡在英軍撤出釜谷裡的公路上,關系着他們的生死。英軍的炮灰極其猛烈,高地上厚厚的積雪融化成了泥水,沒有防禦工事,志願軍士兵隻能在泥水中抗擊英軍的一次次猛攻,彈藥很快打光了。

指揮所送彈藥的官兵全部死在路上,無法得以補給,這支從紅軍時代就一路轉戰的連隊英軍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刻。激戰中,指導員張鼎先犧牲了,接着,排長們全部犧牲,最後,連長厲鳳堂也倒在了血泊中,犧牲前,他将指揮權交給了司号員鄭起。

此時,陣地上隻剩下13名士兵,數次激戰後,13人隻剩下7人,鄭起把最後的炸藥和幹糧分給了大家,靜靜地等待着最後時刻的到來。随着6輛坦克的炮響,英軍發起了最後一次沖擊,陣地僅剩的7名中國士兵一躍而起,高喊着“殺啊!”向英軍開火。

鄭起跑到陣地最高處,站在那裡,用盡力氣吹響了自己的銅号,聽到号聲的英軍竟然停止射擊,大禍臨頭地向後奔逃,這一幕令志願軍士兵無比奇怪。鄭起一遍一遍吹着軍号,直到嘴角吹出了 血,一直把敵人吹回到了公路上。

這時,我軍增援部隊趕到,大敗綠老虎團,殲滅一個營。七連,以幾乎全部傷亡的代價在制高點堅守了一天一夜,打退了敵人七次進攻,斃傷200餘人。直至今日,綠老虎團旗依舊陳列在軍事博物館裡,在它不遠處,就是鄭起在陣地上吹響的那支銅号。


...

1月3日,聯合國軍已經無力在漢城以北重新阻止防禦,麥克阿瑟下令部隊放棄漢城南撤,李承晚下令“遷都”。為了不給志願軍留下任何補給,美軍點燃了50萬加侖的航空燃料和三萬加侖的凝固汽油彈,巨大的火焰和濃煙久久籠罩着這座150萬人口的城市。

4日傍晚,志願軍進入漢城,頒布《入漢城紀律守則》,5日,朝鮮半島上的兩個重要-城市,平壤和漢城,各有240門火炮放24響禮炮,慶祝對漢城的占領。對志願軍來說,這是一個非常的時刻,近代以來的漫長戰争曆史中,這是中國士兵第一次攻占異國的首都。

在漢城聯合國軍指揮部中,發現了這樣一句話“第八集團軍司令官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緻意!”

攻占漢城後,志願軍于8日乘勝進軍仁川。

第三次戰役發起至今,中朝30萬官兵冒着狂風暴雪,在零下20多度的嚴寒中流血犧牲,忍饑受凍。連續八晝夜不間斷攻擊,把戰線向南推進80至110公裡,冰鋒直指三七線。

此時,得知漢城消息的國内民衆無比歡騰,志願軍官兵士氣也無比高昂,很多人認為“我們無比強大”、“我們已經勝利”、“速勝”思想在軍中迅速蔓延。

面對這一場景,本該高興的彭德懷卻十分緊張與焦躁,在他看來,有些人隻知道我們打了勝仗,卻不知道我們取勝的代價和困難。解放個漢城就這樣搞,要是丢了漢城,怎麼交代?

實際上,正如彭德懷所憂慮的,志願軍入朝三次戰役打下來,部隊傷亡巨大,不少部隊的兵員數量減少了三分之一。面對聯合國軍現代化武器裝備,志願軍隻能一次又一次地前赴後繼,以不怕犧牲的精神來抹平武器代差,赢得勝利。朝鮮戰場每一次戰鬥的勝利,都是用年輕士兵的生命和鮮血換回來的。

彭德懷認為,第三次戰役中損失的聯合國軍主要為韓軍,美軍幾乎是不戰而退,實際上 這就是按計劃進行的大規模機動。戰場上出現這種大規模的撤退 ,往往是有機會的大規模反擊的前兆,曆史證明,李奇微正是這麼想的。


...

一旦此時,志願軍繼續南進,将落入在三七線以逸待勞的聯合國軍的圈套,暴露自身側翼。同時,美軍也可以從東西兩側海岸實施登陸,志願軍将陷入滅頂之災。

彭德懷斷然命令志願軍自8日起停止追擊,占據有利地形,嚴陣以待,防敵反撲,至此第三次戰役宣告結束。志願軍傷亡5800餘人,斃傷俘敵1.2萬餘人,占領漢城,将戰線推進到三八線附近。

得知停止追擊消息的蘇聯駐朝大使拉佐瓦耶夫十分不滿,他向斯大林指責彭德懷是“軍事上的保守主義”,但是斯大林卻對彭德懷在朝鮮戰場上的作戰指揮,和志願軍的英勇表現了由衷地敬佩和贊賞。

金日成對停止進攻更是想不通,1月11日他與彭德懷進行了會談,極力要求繼續進軍,彭德懷把中央發來的電報傳達給了金日成。

“如朝方同志認為不必休整補充就可前進,則亦同意人民軍前進擊敵,并可由朝鮮政府自己直接指揮,志願軍則擔任仁川、漢城及三八線以北之守備。”

金日成不死心,執意要求南下,彭德懷表示,那隻好你們人民軍自己南進,金日成卻說這會付出巨大的傷亡,表示了拒絕。彭德懷說 :“不是我說我一南進,美軍就會後退嗎?那麼這種前後矛盾的說法我很難理解。”

因為,(彭德懷堅信)中國士兵的生命同樣寶貴!

朝鮮戰争再次受挫的麥克阿瑟會迎來怎樣的風波?志願軍最強大的對手李奇微又會有怎樣的行動?我們在下篇文章接着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