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純粹的中國式英雄主義電影,嚴重脫離群衆,可以代表“我的父輩”嗎?畢竟能成為抗日猛将奮勇殺敵、造火箭的科學家和航天員、第一個拍廣告和第一批投股買房的“先知”或者家裡住小别墅、研究人工智能的技術員是極少數的少數,大部分父輩是無名的捐軀者,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努力耕耘的勞動者,是為了民衆和孩子們自己餓死在三年饑荒時期的人,是下崗潮時期為了家再苦也要活下去努力賺錢的人,是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命雞娃的家長,是疫情期間孩子都認不出的大白......沒有說主旋律英雄故事、為國殺敵為夢犧牲的劇情不好看,難道普通人艱苦奮鬥的故事不令人感動嗎?不能代表中國群衆嗎?

2. 《我和我的父輩》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父子關系”,父親是為了國家期望+/個人理想追求選擇了一條道路,兒子或多或少由于對父親的崇拜,走上效仿父親的道路。

...
“成為對人民有用的人”

...
“我爸不是搞人工智能的嘛”

而這個框架下的女性,自然也是“典型母親”的形象,即:出于心疼子女不忍其受苦犧牲從而禁止其“危險”的“效父行為”,然而在大是大非面前/重要決斷之時放棄了這一“自私”,從而成為有力的推動者,然而母親很有可能成為這個行為的犧牲者(父子為國家事業理想犧牲,母親為家庭犧牲)。

...

很巧合的是除了章子怡導演的《詩》之外(相對也突出了母和女),其他三個篇章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節。需要注意到,雖然父輩并不特指父親,而是指和父親同輩的人,但是《詩》之外的所有篇章,母親是一個豐富父子關系的配角,她對孩子的成長和抉擇并沒有太大的影響,也沒有家長主義般的話語權,雖可持有反對态度也并非堅定到去阻礙父子,但卻在支持方面能發揮巨大的作用,是這樣一位僅有豐富且矛盾的感情的形象。我不知道如何去分析這種飽含文化特色的角色認知,在此碼一下看看有沒有相關研究。

...
鼎力支持者

3. 抛開框架看故事,《乘風》和《詩》都是 故事鋪墊-一方犧牲-另一方帶着遺志成功,《乘風》因為是戰争場面,可能更震撼一點,吳京那一刺刀真的很帥。但我還是喜歡《詩》,這一篇對于愛情、理想、家國和生命的思考都要更細膩一點。

...

...

...

...

...

...

...

...

...

...

...

...

...

...

...
真的好喜歡好感動...

而後兩篇又都是以喜劇為表現形式的,時代背景包袱不重,沈騰的更是架空。存在就是為了父子主題以及添加搞笑和爆米花成分。徐峥走的是尬講式笑點,沈騰是動作式笑點。個人覺得沈騰的更好笑一些,身邊同學們的反應也是在第四部分笑得更多更歡。對于父子情的表達上,可能沈騰篇略微有點套路,在這方面顯得敗下陣來,同時“鴨先知”作為銷售科長的精明和果敢讓人佩服,相比之下第四篇人工智能的存在就像個大背景一樣。但是不得不說這兩篇的通病就是離地太遠,什麼第一個做廣告的人,第一批炒股的人,第一批買浦東房的人...本來講勇于做第一隻下水的鴨子我還挺感動的,嗯吹這麼多我隻能說能不能别yy了-_-||....能當上時代風口的豬的也就那麼幾頭,大部分都成了第一批韭菜,這麼拍真的很容易激起不滿好吧。還是說不要背着包袱搞笑。(同時真的搞不懂第四篇這個小孩是怎麼這麼厲害的,我這麼大的時候還在玩泥巴呢,人家就已經住上小别墅自己研制無人機了、、、)

個人喜好:其實都不好,硬比的話就章、沈、吳、徐(實在受不了這種設定)

4. 三部曲到這裡真的審美疲勞,我們知道寫短篇小說很難,電影本來相對電視劇來說已經挺短,還要再做成短篇集還要每篇能成為完整獨立的故事,确實挺有挑戰的。來看看《無問西東》,人家講校史的,本來就不是過分宏大,故事也是小故事。而《父輩》選的角度有點大了,有點兜不住的感覺。相對來說,《我和我的祖國》的片段其實挑了更微小的角度,個人認為講的更好一點。再加上一個系列三部曲下來,不覺得都快盤出包漿了嗎...

說回來最不滿的還是無法共情,我和我的祖國講的是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也可以體現我的家鄉。但是在這部影片裡面我真感覺不到這是我的父輩,或者再往上的父輩們。也許父輩那一帶有這麼幾個英雄人物,可絕大部分人還是普通人,他們留着同樣的血汗建設國保衛家,卻看着不屬于自己的故事,聽别人講述離他們相去甚遠的功績。

昨天學校放映帶着弟弟看的,顯然弟弟喜歡吳京和沈騰(這倆人老少皆宜嘛)。今天又特地下回來截圖,除了幾句台詞外,挺喜歡這電影色調的...别的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