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華民國同歲、臨難而生的林楠笙,經曆了亂世之下個體與家國苦難的重重淬煉,從身到心、由表及裡,他的人生、他的理想,一再地被殘忍打碎,又一再頑強地自我修複重塑,在血與淚的交融、愛與恨的撕扯、生與死的考驗中,厲盡磨難,終于尋得方向、堅定信仰,破繭成蝶,浴火重生。

從1912年出生到1949年革命勝利,整整三十七年,他親曆了中國近代史上最艱難坎坷也最波瀾壯闊的歲月,用一腔熱血,書寫了千千萬萬中國人為挽河山前赴後繼、奮不顧身、舍生忘死的共同答卷。

林楠笙的生死觀,也在這跌宕起伏的曆史洪流中,經曆了幾次重要的轉變。

孩童時期,他曾有過平靜安甯的鄉村生活時光,那時的他,最喜歡的是坐在樹蔭下溫習功課,讀着杜甫的“清江一曲抱村流,長夏江村事事幽”,聽着清風吹過樹葉的聲音,感受着甯靜幽遠的鄉村之美。那個時候,小山村尚未被戰火波及,他還隻是一個熱愛讀書、希望一直住在村子裡、喜歡感受甯靜四季的單純少年,生與死的沉重話題,距離他還太過遙遠。

...
...

第一次認真思考生死大義,應該是進入師範讀書之後,眼看外敵入侵山河變色,憂心國事、急欲報國的時候吧!

所以師範畢業之後,他抱着報國之志,棄筆從戎,加入了複興社的特訓班。

那時的他,滿腔熱血,以毫無軍旅經驗的書生之身,比其他有從軍經曆的同學加倍刻苦地學習訓練,最終成績拔尖,名列前茅。而他的一切努力,所求所望,不過是能早日上前線殺敵報國,所以對陳默群的破格提攜和知遇之恩,他萬分珍惜,感念于心,以為自己一身所學,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所尋求的救國報國之路,也已近在眼前。

然而現實冰冷,他所想象的抗日報國,到了上海特務處之後,卻變成了殺戮國人、緝查共黨、鏟除異己,他眼睜睜地看着果黨内鬥,看着師長被逐,看着日寇進犯,還沒來得及上戰場殺敵,沒來得及實現報國心願,就要成為果黨内鬥及我兔忌憚的犧牲品被遣返複興社了。

倔強的林楠笙不願接受被遣返的指令,面對好友左秋明和上司顧慎言,他毫不猶豫地說出了要留在前線,以死報國、戰死沙場的話,這個時期的他,縱然人微言輕,前路尚且迷茫,但面對國難當頭山河淪喪,他滿懷悲憤、别無他念,唯求留在抗戰前線,以生命捍衛家國天下。

“為挽山河何辭死,拼将熱血灑乾坤。”這時候的林楠笙,年輕、熱血,對時局滿懷悲憤,對死亡無所畏懼。尤其在師長離開、愛人傷别之後,他的心中除了強烈的報國信念,更無其他牽絆。他不怕死,怕的是報國無門,他渴盼着能夠留在前線上陣殺敵,他甚至早就做好了為國捐軀的心理準備。

...
...

從一心隻求戰死沙場,到第一次說出“好好活着”,是在上海與好友左秋明再一次分别時。在戰火紛飛的亂世,每一次的見面,都可能是最後一面,每一次的分别,都可能是永遠的訣别,一聲“好好活着”的囑咐,已是互相能夠給予的關心和祝福的極緻。

其後幾年,毫無人脈背景的林楠笙,憑實力在上海特務處站穩了腳跟,晉升成了行動隊隊長,随着日寇侵華戰争全面爆發,在烽煙戰火中,他率領部下,身先士卒,沖鋒在前,奮勇除奸殺敵、執行各種危險任務……他的身上,已經沾滿了硝煙鮮血,他的身邊,一個又一個的戰友兄弟犧牲離開。

縱然他傷痛、憤怒、急躁,然而肩上背負的責任以及越來越多的牽絆,已經不容許他豁出性命死而後已了。

他對待生死的态度,變得界線模糊甚至自相矛盾起來。

他開始對身邊的戰友、朋友、戀人,一次又一次地囑咐:“好好活着”、“一定要活下去”、“活着才有希望”,他開始在亂世中,竭盡全力地守護着他珍惜的人,引開日軍掩護趙京隆、冒險收留被通緝的朱怡貞、代替顧慎言執行緻命任務……

他不再把要戰死沙場挂在嘴邊,卻具化成了一次次奮勇當先的行動。他希望朱怡貞好好活着、希望趙京隆好好活着、希望顧慎言好好活着,卻唯獨沒有考慮過自己。一次又一次,他無畏無懼、沖鋒在前,不惜用自己的死,換取衆人的生。

此時的他,固然因為責任和牽絆,有了想要好好活着的想法,卻也因為這些責任和牽絆,做好了随時赴死的準備。

...
...

在其後的歲月中,他面對的死亡越來越多,他身邊的摯友良師一個個離他而去。

左秋明在香港犧牲、顧慎言在重慶赴死,要有多強大的内心,才能面對一次又一次親眼目睹卻無法挽回、肝腸寸斷痛徹心扉的死亡!

他曆盡千辛萬苦,好不容易尋找到了光明正道,然而沿途曾給予他溫暖、指引他追光的人卻一個一個離他而去,他們未了的心願、他們未盡的理想、他們未完的責任,通通都托付給了林楠笙。林楠笙,隻能背負着無盡的痛苦和艱巨的使命,責無旁貸、隐忍堅強地活下去。

他成了新任的郵差,他的生命不再屬于他自己,他再不能如年少時那般,随時準備着痛快淋漓地慷慨赴死,他必須得活下來,哪怕要忍受痛苦、忍受悲傷、忍受孤獨……隻有活着,才能更好地報效國家,隻有活着,驅逐敵人才有希望,隻有活着,才能見證抗戰的勝利。

隻有活着——

才能告慰那些為了信仰決絕地放棄生命,前仆後繼、壯烈犧牲的故人。

這個階段的林楠笙,在浸染了太多的鮮血、幾次三番地被碾碎再重塑之後,生命的底色變得前所未有的深邃和厚重,他将單純熱血的真正自我深深隐藏,生生逼着自己活成了長袖善舞、人情練達卻也強勢狠厲的林副站長的模樣。

他從不懼怕死亡,但他已不能死、不肯死、不敢死!

...

他隐忍又堅強地活着,直到抗戰勝利,解放戰争風雲再起。

為了傳遞淮海戰役的重要情報,老紀作出了人生中最後一次的選擇,在被捕之後,他果斷地用自己的生命為林楠笙引路,将極其重要的情報交接任務交給了他,并鄭重囑托——“為了完成任務,必要時,我們都可以犧牲。”

面對老紀慷慨赴死和藍小姐的無辜犧牲,林楠笙内心再一次經曆了濤天的痛苦。

然而為了順利完成任務,他的悲傷不能洩露分毫,就像他無法為左秋明收屍、無法為顧慎言洗冤一樣,面對紀和藍的死亡,被群敵環伺的他,連痛快一哭都不能夠。

林楠笙唯有任内心苦苦壓抑的悲痛噴薄而出,轉化成巨大的能量。

從年少時渴望救國報國戰死沙場、經曆無數坎坷波折、痛苦磨煉走到今天,他徹底放下了生死,他已經完全置生死于度外,去找榮将軍接收情報的這一路,他不再藏拙、不再内斂、不再僞裝,生平第一次,他卸下了所有的僞裝,綻放了全部的光華,帶着“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的悲壯,将自己化作了一柄出鞘的利劍、嶄露出了灼灼的鋒芒。

他不再費心籌謀後路、不再與果黨虛與委蛇、不再思量個人安危,他唯一的想法,就是不負重托,完成任務!

此時的他,渾身上下充盈的,就是中華民族數千年延續而來的浩然之氣啊——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

從年少時不曾考慮過生死,到一心隻求戰死沙場,到百般隐忍努力活着,到真正置生死于度外……林楠笙的一生,是一曲千折百轉、蕩氣回腸的慷慨悲歌,他用漫長歲月,書寫了關于生死的人生答卷,他用熱血忠魂,镌刻了關于報國的華彩篇章!

行文至此,熱淚盈眶,就用以前寫的一首小詩,作為結語,送給英雄——

長夜難明思報國,投筆從戎坎坷多。熱血甘為神州灑,情深亦可寄山河。諜海楠笙掀巨浪,鋤奸書生多智謀。男兒堂堂七尺軀,頂天立地書春秋。

難忘,叛逆者!緻敬,林楠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