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呼聲非常不容小觑的一部。

本片取材自“遠近聞名”的中俄列車大劫案,六天六夜,一場許多人的“厄運列車”,成為了曆史上抹不去的鮮紅血漬。設備落後、橫跨中俄,抓捕難度的無限加大也讓這個案件的嚴峻程度加深了一個檔次。雖然電影的宣發“生猛大片”略有些誇張,但可以說,敢把這麼一個真實事件搬上大熒幕,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舉措。

但是,雖然冠着這場大劫案的名,電影的劇情卻沒有精準聚焦。在開頭一段搜刮式的列車搶劫後,人物的軌迹便脫離了“列車”,又是賭場又是下水道,場景變化非常頻繁。這個角色下線,那個角色登場,每個人承擔主幹之下的一縷支線,錯綜複雜,然後把人繞暈。情節太滿,節奏太慢,在大家團員包餃子之時我以為已經要到尾聲了,結果随後又來一折。如果最後一折是重點的話,前面的許多戲碼其實可以不用加那麼多,它們各自的存在感太強,并且也并沒有以此縫補好主線的邏輯性,再加上爆炸特效和打鬥鏡頭的強烈刺激,會容易造成觀衆的疲勞感。

本片角色衆多,但沒有凸顯特色,而且追随着不知何時興起的大流,重“反派”塑造而輕“正派”塑造。正派人物隻能依靠打戲、追逐戲這一類比較“硬核”的、動作張力強的、讓人暢快淋漓的戲碼進行發揮,而反面角色則擁有兄弟糾葛、愛恨情仇、失散重逢等情感上豐滿立體的情節。黃軒飾演的大反派苗青山,嗜好聽肖斯塔科維奇的交響樂,這類将暴力和音樂緊密結合的藝術化處理從《發條橙》開始,經《這個殺手不大冷》升華,似乎已經成為反派塑造的教科書式手筆;劉德華飾演的反派瓦西裡,深愛自己的女兒卻因此被要挾,和同檔期上映的電影《堅如磐石》裡的黎志田一樣“鐵漢柔情”,上演“愛女如玉”的深情戲碼;小弟苗子文深愛戀人珍珍,在後者被傷害後将其放走反被舉報,因愛生恨反目成仇……苗青山“暴戾殘忍”,瓦西裡“心存善念”,苗子文“優柔寡斷”,雖然設定有些老套,但是至少他們各有各的特色,單拎出來都可以自成一條故事線。而反觀本片核心的正派人物崔振海、毛曉明和大學生三人,但是除卻一句話交代人物設定外(如孤兒、學美術的警校生),沒有别的可以凸顯人物塑造的設計,顯得非常扁平。接受任務,執行任務,完成任務,這就是正面形象機械的全過程,我們甚至到最後才知道主角的名字。沒有置身險境的危機感,沒有千鈞一發的驚險感,觀衆也就沒有了代入感。群像劇想要出彩,便需要極為豐富的劇情去支撐,而且正邪兩面的平衡點也需要适當把握。在這一點上,這部電影做的不夠。

本片的拍攝手法頗有舊港片的味道,中間穿插的老歌也為之增添了一抹年代藝術感。但是之所以說“舊港片”,就意味着這部電影在現下不夠出彩。演員很賣力,妝造、布景也都下了工夫,但是仍然有種“不真實感”——問題出現在剪輯和劇情之上。思來想去,情節邏輯有硬傷,包括動機和行為的錯位、設想和現實的差異、因果的喪失以及不合事實等等,防止劇透暫時不明說。文戲的台詞經不起細品,每一場都比較短小,僅僅為交代情節所用。槍戰戲的場面很宏大,特效也不錯,但是鏡頭調度稍顯細碎,有時會讓人應接不暇,不明白究竟是哪一方在動作。不過,電影視覺和聽覺的迸發感很強,危險又迷人,體驗感十足。像宣發所說,僅在這其中體驗“爽感”的話,那是非常成功的。

暗流湧動,人性殘餘。黑白灰三股力量交織,确實将這個刻骨銘心的血案描摹成形,留下痕迹。這場喋血的狂歡理應成為一場警示的噩夢,讓人們明白在風雨飄搖中,堤壩之下蟻穴的窺伺,他們并不遵守規則。人類應當如何衡量善惡,如何維護秩序,如何守護和平,怎樣擺正自己的位置,這都是應當引起反思的。沒有人能夠靠一時的爽感酣暢一世,因此如果能夠更用心地雕琢一下,這部電影将會升華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