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手很久了,但每次看愛情電影,還是會想到曾經的戀情,想起大二時,男朋友很愛送花,當時我說,你送的每一束花我都會起好名字,有次在學校琴房彈鋼琴,他送給我一束鮮紅玫瑰,我說這束花的名字,就叫“時間裡的火”吧。
他總說很讨厭《花束般的戀愛》,說就是個出軌片,所以我一直沒看,直到分手才把這部電影看完。很喜歡,可能因為我和男女主人公太相似,是文藝青年,喜歡看小衆電影書籍,喜歡押井守。
我和他在愛好方面,幾乎是百分百不合拍戀人,在一起的時候很幸福,但總覺得少了些什麼。他太現實,我太不切實際,他接受不了我的天馬行空,我接受不了他的精明世故。分開似乎是一場必然。
然而,像電影中這樣百分百合适的戀人,也沒能走入婚姻的殿堂。大學戀愛的無疾而終,如同詛咒,無論過去多麼浪漫瘋狂,都免不了面對現實的一日,告白成功後在紅綠燈下接吻的學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必須扛着責任、懂得谄媚心計、向無意義之事出賣時間才能生存的“大人”。
也許,合不合拍也沒有那麼重要。兩個人最初在一起,看的是木桶裡的長闆,一定是被某些地方吸引,才成為戀人。而在一起多久,更多要看能否忍受木桶的短闆,再優秀的人若是三心二意也不可取。
因為愛好合拍而走到一起的愛情,像火紅的太陽,熾熱而瘋狂;因為性格互補而走到一起的愛情,像柔軟的月光,細膩而溫暖。
怎樣的戀情都不會完美,愛好再合拍,也不可能永遠一樣,性格再互補,總妥協的一方也終會疲憊。
若能及時“看見”彼此,發現彼此的不容易,歸于平淡的愛情就會變成如水的親情,纏綿一生;若不能“看見”,相互失望,就免不了錯過,再多感人肺腑的時辰,掏心掏肺的過往,也變成了泡沫,成為“花束般的戀愛”,時間裡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