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由南京軍區前線歌劇團排演的音樂劇《芳草心》,它是中國音樂劇初步探索期中最具有影響力的原創作品。
作者将劇名定為《芳草心》,是取“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之意,借以贊美一名叫芳芳的幼兒園女保育員高尚的道德品質,當她的孿生姐姐無情地抛棄了因公負傷、面臨雙目失明的戀人後,為了不讓傷者精神上再受折磨,她毅然“冒名”頂替姐姐在醫院中陪伴照料這位不幸的人。而當傷者痊愈之後,她又悄然離去,忍受内心感性的痛苦,以成全悔之莫及的姐姐與其戀人重歸于好。
一個平凡的少女有如此高尚的情操,如從純潔的心靈,當她真誠地唱出“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顆無人知道的小草……”時,怎能不深深地打動每個人的心。一對孿生姐妹,雖然相貌相似,而靈魂和精神境界,竟如同霄壤。這對八十年代的青少年,更具有某種警示意義。
該劇反映當代青年的愛情生活,針砭自私自利的市儈心态,歌頌樂于助人甚至舍己為人的高尚美德,因而引起廣大觀衆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強烈共鳴。這也是《芳草心》一劇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該劇反映的是當代人的日常生活,作者并沒有有意追求生離死别、大喜大悲的戲劇情節,但卻寫的跌宕有緻、環環相扣。女主人公的内心情感波瀾起伏,觀衆與之同喜、與之同悲。戲好看,情也動人,達到了寄新奇于平淡的藝術效果,頗有悲喜劇的色彩。
就其本體藝術創作來看,《芳草心》這部作品在叙事性的戲劇結構裡加入了抒情的唱段和音樂,尤其是劇中同胞姐妹的主要唱段,運用了通俗音樂的技法,整體面貌更接近于百老彙音樂喜劇那種輕松幽默的風格。劇中的唱段與人物性格、情感基調和戲劇動
作緊密聯系,結構相對短小,且多為分節歌式的抒情短歌。同時穿插戲劇性的合唱、對唱,通過不同的表現手法來傳遞戲劇思想、表達人物情感。旋律上也采用通俗化、生活化的音調,避免過度炫技。特别是作曲家在音調、風格的選擇定位上,沒有片面強調民族性,也不立足于某個戲曲劇種或地方音調,更不盲目照搬西洋的創作模式,而是綜合運用民族的旋律,西洋的技法和調式特點加以融合,從而在内容與形式上都得到了很好的突破與創新。劇中的主題曲《小草》作為核心唱段反複出現并貫穿整部作品,強化了作品的抒情性,之後該主題曲在全國廣為傳唱。該劇公演後在全國産生了極大的影響,深受廣大觀衆歡迎。同樣,在當時那個年代,主創團隊隻是将這部作品定位于“輕歌劇”,也有人将其稱之為“音樂話劇”,這一時期的音樂劇還被稱為“大型歌舞音樂故事劇”。
鑒于這部作品在許多方面非常符合音樂劇的特性,對作品進行分析來看,如在構思劇本的過程中極力将音樂與唱段安排融合到一起,形成一個整體。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就是于剛眼睛受傷住院,芳芳假扮媛媛悉心照料他,但此時于剛的眼睛看不到自己面前的并不是媛媛而是芳芳,二人用心聲來交流情感。這樣的情境更能體現出戲劇作品的音樂性特征。這部作品上演之後得到了觀衆認同,不隻是因為其同時兼顧了戲劇、音樂兩種藝術,而是因為在表演的始終都是在以歌聲來刻畫人物,以歌聲展現人物情感,形成了戲劇沖突,促進了情節發展。在表演中,為了體現出芳芳的“真情”,安排了《小草》、《星星之歌》兩首歌曲,為了讓人感受到媛媛的“假意”,安排了《請相信我》這首歌。
當劇情發展迎來了高潮、人物陷入矛盾之中,演唱了《茫茫大海有隻小船》這首歌,芳芳在給于剛講述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時演唱了《山羊的故事》等,這些歌曲都能讓人感受到作曲者、劇本改編者在思想上形成統一。
音樂劇不隻是簡單地在戲劇表演中加進了“歌”,音樂劇既要體現出音樂的可塑性,也要體現出文學的個性,不管是人物設置還是劇情安排,不管是唱詞寫作還是情感矛盾,都要與音樂相依相伴。在創作音樂劇時,文學腳本要對整部作品起到支配與提示的作用,否則,音樂劇劇本不能為創作音樂劇奠定基礎。《芳草心》這部作品就體現出了這樣的特征。所以筆者同意以居其宏教授為代表的行業專家觀點,将《芳草心》歸于中國原創音樂劇的行列。在中國原創音樂劇的初步探索期,這部作品具有極強的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