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这部剧的时候,突然想起去年的一条新闻。
说的是大连一个研究生,因为害怕自己不能顺利毕业,导致学业压力过大,于是选择自杀。
临走前,他留下一封遗书,内容诙谐幽默,语气也很平淡温和。
任谁都想不到,这样一个看起来“云淡风轻”的男生,会用这么决绝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我记得当时网上有人说,多大的事儿啊,这么想不开,生活上比这难的事多了去了……
还有人说,这么玻璃心,怎么在社会上混,不就是心理素质低,不够努力,也不够优秀嘛,所以才会用轻生来逃避现实……
这一句句的,看似都很有道理,让你无从辩驳,却又深感无力。
我开始明白,人类的悲欢或许真的并不相通。别人的痛苦,你若不曾亲历,就不会感同身受。
其实,要彻底摧毁一个人,不必非要什么大风大浪。
就像梭罗所说的,大多数人都处在平静的绝望中。

生活看似平静,但只要不幸的小事接连不断发生,还不给人喘息的机会。
那么,这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小绝望,最终就会演变成致命的大绝望。
金靖饰演的晶晶就是如此。
你看她,多么温柔,多么仗义的一个女孩。
性格活泼开朗,工作认真努力,对朋友关爱照顾,对陌生人也充满善意。
但就是这么好的一个人,居然也会一狠心,就直接从天桥上跳下去……
她不过是手机不小心掉下天桥,她至于跟着一起跳下去吗?
好像不至于。
那么,到底哪件事,才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是失业?是见识到公司丑恶的嘴脸?还是她接的最后一通电话?
又或者,是那个地铁里的小男孩,不小心用冰激凌弄脏了她的衣服?
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是啊,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
不光是晶晶,几乎所有在大城市里生存的人,都是如此。
乔夕辰的租金被黑心中介公司骗走,那是她全部的钱,但说没就没了。
飞来横祸,突然就砸在你头上,真是一点道理都不讲的。

那个营销主管,马上就要生孩子了,羊水都破了,救护车来接她,她都被架上担架了,只能躺着。
就这样,她还不忘提醒属下,记得把工作汇报发给她。

可是,她就算这么拼,也一定想不到,公司马上就会安排下一任,来顶替她的位置。
尤其是晶晶,明明公司要裁员,辞退,却偏要威胁她主动辞职,如此挖空心思,只是为了省下一笔本该返给员工的赔偿金。
由此可见,打工人彻底沦为案板上的鱼肉,被资本吃干抹净,骨头渣都不剩。

有心的恶意,无心的过失,天灾以及人祸……在这些持续的受挫中,你永远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儿。
其实你已经到极限了,其实你已经受不了了。但还是要忍耐。
这就是看似很平静,最终却能压垮一个人的绝望。
生活辛苦吗?
很辛苦,但再辛苦,也不能袒露出来。
对父母,对好友,你都不敢抱怨。一是怕他们担心,二是知道问题到最后还是得由自己解决。
当你没办法给父母尽孝心,让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也没办法给好友提供快乐和帮助的时候,你能做的,只是不给他们添堵。
于是,电话响起,你还是会重复说起那句:“我没事儿,你放心。”
只是鼻子突然一酸,你还是强装镇定地解释,我可能感冒了,所以声音不对劲。
终于,你知道了——那个在电话另一边听出你声音不对劲的人,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
得知这一点,让你获得稍许的安慰……
我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永无休止的压抑与绝望。
但好在总有人会陪伴在你左右。他们就在你身边,你可以信赖他们的。
资本将普通人异化为工具,无情的剥削和压榨普通人。
而普通人深受其害,却还要劝说自己,我之所以过得不好,都是因为我无能,我不够努力……我认为,这样下去人们迟早会被逼疯。
所以,我想说,有些苦能扛就扛,扛不住了也没关系,不如就暂时放过自己吧。
第一集里,有一幕我印象极深。
乔夕辰和晶晶同时下了地铁,两人都蹲在地上,情绪就快要崩溃了。
只是她们背对着对方,所以没有看见彼此。
看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如果不是这两节车厢挡住了她们的视线,如果不是她们背对着彼此……
甚至说,如果不是男孩一不小心弄脏晶晶的衣服,晶晶后来就不必去擦衣服,手机也就不必滑落……
那么,晶晶是不是就不必纵身一跃了?结局是不是也会有所不同?
很可惜,事实就是没有那么多的如果。
事实已成定局,只能祝愿活着的人好好活着。
“我在他乡挺好的。”
或许只是一句用来自我安慰的,逞强的假话。
远在故乡的亲人,或许也无法解救身处他乡的你。
但我仍然祝愿你的身边,有人懂你假话中蕴含的真意。
倘若有人懂你,他乡便是故乡。
倘若无人懂你,你也要成为自己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