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上映的新版《西線無戰事》被認為是近年來最優秀的戰争片之一,不僅在國際上斬獲了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在内的衆多獎項,也在國内廣受好評。該片的反戰立意和文藝氣息使其在國内深受電影愛好者們的喜愛(本片在豆瓣上8.5的評分就是個有力證明),其殘酷而又刺激的戰争場面和逼真的視覺效果也使其深受國内軍迷們的歡迎,本片在國内軍圈甚至被認為是最真實反映一戰曆史和塹壕戰的電影之一,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盡管新版《西線無戰事》在國内非常受歡迎,但簡中圈互聯網上對于這部電影并非全是溢美之詞,對這部電影感到失望的觀衆還是不少的,這部分觀衆主要是原著黨。按照鄙人在網上看到的來自原著黨們的說法,本片很多魔改後的情節非常離譜,比如老兵凱特去法國農民家裡偷雞被十歲不到的小屁孩槍殺(原著裡是偷的德軍司令部的鵝,而且,凱特最後是被法軍的流彈炸死的)、主角的死亡方式和死亡時間、大家傳來傳去的靴子變成了絲巾、主角内心的掙紮和轉變基本沒有提及、衆多精彩的文戲被删(比如戰前訓練、衆人讨論戰争的原因、主角回家探親的經曆等等)、删掉了德國國内鼓動宣傳戰争的洗腦環節、原著中無休止的炮擊蹲掩體(西線各國基層官兵的日常)沒有了、強行加入德軍高層的視角、強行加入的雙方高層談判情節、強行加入的德軍最後一波送人頭的自殺式進攻情節等等,最重要的是這部電影完全跑題了,沒有體現出原著的名字“西線無戰事”的含義,可以說是一部和原著基本沒太大關聯的二次創作。不過,由于本人沒有讀過原著,所以,本人對于這部電影在劇情方面出現的種種問題就不多做贅述了,大家感興趣的可以去網上搜搜原著黨們對這部電影的各種負面評論,今天我們的主題是從曆史角度來評判這部電影。鄙人注意到,迄今為止,簡中圈從來沒有任何一篇影評從軍事和曆史角度出發來批判和吐槽這部電影,而這部電影已經成功地誤導了大量對一戰曆史(尤其是一戰西線塹壕戰的曆史)知之甚少的國内軍迷,甚至形成了不少刻闆印象,所以,鄙人認為有必要從軍事曆史角度上好好扒一扒這部電影的皮,順便還原一下那些被本片曲解甚至篡改的曆史真相,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來聊一聊這部電影在軍事曆史方面出現的各種令人難繃的問題。

...

第一,關于片中在反擊中主動沖擊德軍陣地(準确的說其實是法軍陣地,電影的這一段描述的是法軍試圖從德軍手裡奪回自己剛剛丢失的陣地)并在塹壕裡橫沖直撞、碾壓德兵的法軍聖沙蒙坦克,法國人在實戰中一直是将其作為自行火炮使用的,而不是在進攻中将它們作為坦克來使用過(這玩意過于笨重,且機械故障頻發,在戰場上很容易陷入泥坑中或者卡在戰壕裡拔不出來),在實戰中真正被用來沖擊德軍陣地的是雷諾FT-17坦克(關于這一點,1930年的德國老電影《西線1918》就還原的很到位)。而且,由于聖沙蒙的體型過于碩大,一旦被用作坦克進攻,在很遠的距離就會被德軍炮兵觀察哨發現,很容易成為德軍炮兵的靶子。

...

...

...

上面幾張圖展示的是電影裡的平行宇宙中的聖沙蒙,把自家塹壕和塹壕裡的德軍士兵一起給碾了個稀巴爛

第二,除了用聖沙蒙碾壓自家塹壕以外,反擊中的法軍噴火兵甚至冒着槍林彈雨、排成一派直挺挺地站立在塹壕上方用噴火器燒自家塹壕。且不說這麼玩會把自己的塹壕都毀得差不多了且大火也會嚴重影響己方步兵追擊潰逃敵人的速度(除非法國士兵都已經“原子化”了,敢明晃晃地往火裡嗯沖),這樣做等于是把他們自己完全暴露在了德軍的槍口之下。現實中法軍要是敢這麼玩,分分鐘會成為遠處的德軍步兵的靶子,要知道缺少大量步兵掩護的噴火兵是很脆弱的,而且,噴火兵主要是用來燒敵人的火力點、碉堡和暗堡,而不是燒自家的戰壕,清理那些進入了自家戰壕裡的敵人時還是得依靠輕機槍、步槍、手榴彈、工兵鏟和刺刀。

...

上圖:整部電影中最令人智熄的場景之一:法國噴火兵站成一排燒自家戰壕。

第三,1918年的時候德軍已經裝備了大量的反坦克步槍了,德軍面對坦克的時候其實并不像片中展現的那樣幾乎手足無措,德軍的炮兵和反坦克步槍都會給協約國的坦克造成很大威脅。而且,現實中戰争末期德軍的反坦克子彈的配發量也已經很可觀了,不可能像電影裡那樣一個師都湊不出一發。

...

上圖:一戰末期德軍裝備的M1918反坦克步槍

...

上圖:标準的毛瑟7.92×57mm的K型穿甲子彈(也就是“K彈”)

...

上圖:德軍使用的13.2mmX92mm半凸緣瓶型彈。用M1918發射這種子彈的槍口初速度可以達到805米/秒,能在100米的距離内可以打穿26毫米厚的鋼闆,在200米的距離内可以擊穿23.5毫米的鋼闆,而在500米的距離内則可以擊穿18毫米厚度的裝甲。

第四,這部電影的創作團隊連基本的曆史都沒學好,片尾字幕宣稱“1914年10月以後西線交戰雙方就轉入了靜态的塹壕戰,直到終戰,戰線都沒怎麼移動過”,這簡直就是胡說八道!如果說劇組不知道1917年初德軍大踏步撤退到興登堡防線(電影《1917》的故事背景)的過程中戰線已經出現了大幅度挪動這個典故也就罷了,他們怕是連1918年德軍發起的“皇帝會戰”和聯軍發起的“百日攻勢”這兩場最終決定了西線和整場戰争結局的巨型會戰都不知道啊,在這兩次會戰期間西線的戰線變動幅度非常大。首先德軍皇帝會戰期間差點把英軍趕下了海并且在最後的高潮階段(即第二次馬恩河戰役期間)一度兵臨巴黎城下;聯軍發起的百日攻勢戰線變化更大、100天内聯軍直接把德軍從法國北部的亞眠一路平推到了德法邊境,解放了整個法國東北部地區和比利時部分領土,興登堡防線也早就被突破了,終戰前南部的聯軍甚至已經進入了阿爾薩斯和洛林,你管這叫“戰線沒怎麼變動”?事實上,一戰末期西線的作戰模式已經變成了運動戰、而不是塹壕戰了,德軍的“暴風突擊隊”戰術的出現和英法大規模集中使用坦克徹底改變了這場戰争的格局。說起來,所謂的“一戰期間西線的戰線沒怎麼移動”這個梗是戰後西方左派發明出來的,本質上和越戰期間美國國内的反戰白左炮制出來的所謂“戰略轟炸無用論”的言論一樣,都是為了強調戰争的無意義從而達到其反戰的目的(也可以說是為了反戰而反戰),為此他們甚至不惜歪曲和篡改曆史事實。

...

...

第五,這部電影裡戰争末期的德軍吃得比曆史上要好多了,曆史上1918年的德軍要是能像電影裡那樣有堆積如山的土豆,恐怕就不會士氣崩潰、後方鬧兵變了,土豆在當時的德軍裡算是奢侈品了,德軍已經快發不起軍糧了,前線很多德軍士兵靠吃木屑充饑,這一點在原著小說和30版電影裡都有所體現。當時英國皇家海軍對德國和占領區的海上封鎖造成了德國全境的大範圍饑荒和物資匮乏,到一戰結束時德國國内已經有42.5萬人死于饑餓和營養不良了,這是導緻德國國内爆發革命和戰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六,整部電影裡德軍從沒有得到過己方炮火的支援,全程用步槍和手榴彈對抗法軍的大炮、坦克、機槍、毒氣和噴火器,甚至在進攻法軍戰壕和聖沙蒙出現的時候,德軍也依然沒有得到任何炮火支援,這也十分離譜,現實中德軍絕不可能像電影裡那樣在沒有任何炮火支援的情況下、光天化日之下頂着法軍的機槍和大炮硬沖,屬于是比昭和日軍還要“昭和”了(要知道即便是二戰時期的日軍在沒到山窮水盡的情況下都不會輕易發動闆載沖鋒,在大多數情況下,隻有到了彈盡糧絕、突圍無望的最後關頭,日軍才會在完全沒有炮火掩護下向對手發起自殺式的闆載沖鋒,說白了就是一心求死)。不了解曆史的小白看到這樣的片段會被誤導,會以為一戰期間德軍都是昭和日軍附體、用“血肉之軀”跟“武裝到牙齒”的協約國軍隊對抗了四年之久。

...

第八,導演為了滿足政治正确和DEI,加入了不少法國黑人群演,片中出現的所有法國本土的部隊全部都是黑人跟白人混編(之前的《1917》和去年上映的美劇《空戰群英》也犯了同樣的錯誤,《1917》裡的英軍部隊也是黑人、白人和印度人混編,而《空戰群英》的最後一集出現在德軍戰俘營裡的那些英國皇家空軍戰俘大部分居然是黑人和印度裔),甚至就連雙方談判的列車上都出現了站崗的黑人士兵。現實中一戰期間法軍隻有那些來自非洲的殖民地部隊和外籍軍團才有黑人,當時正兒八經的法國本土部隊是沒有黑人的。

第九,在真實曆史上,戰争末期大多數情況下都是聯軍在進攻,德軍在防禦和後撤,電影裡的幾場戰鬥除了法軍反擊那一場以外全部都是德軍在進攻、法軍在防守,這完全不符合戰争末期的真實情況。不明真相的觀衆看了這部電影會産生一種“德軍之所以輸掉戰争完全是因為在塹壕戰中出動出擊送人頭而流盡鮮血”的錯覺,事實上,在整個1915到1917這三年的塹壕戰期間西線發生的大部分戰役都是聯軍在進攻、德軍在防禦,隻有凡爾登戰役是個例外,這也是聯軍在塹壕戰期間的損失人數接近德軍兩倍的主要原因(正如丘吉爾在他的經典戰史著作《第一次世界大戰回憶錄》裡所總結的那樣,1915年到1917年期間的西線塹壕戰對聯軍人力消耗程度要遠大于對德軍的消耗程度,由于人力損失過大,1917年春法軍内部甚至出現了大規模兵變,而英軍也因為損失太大而被迫在1918年初轉入防禦)。

...

第十一,這部電影還有給一絲德軍的戰争責任洗白的味道,現實中德軍是最先大規模使用毒氣和火焰噴射器的,德軍用毒氣和火焰噴射器給聯軍造成的損失人數都遠遠超過了德軍,這部電影卻把德軍刻畫成了這兩樣武器的單方面的受害者。其中片中60多名德軍新兵在密閉的空間内被毒氣集體毒死的情節基本可以肯定是胡編亂造了,現實中德軍的防毒裝備可以說是各國軍隊裡最完善的了,所以,整場戰争期間德軍使用毒氣給其對手們造成的傷亡人數遠遠超過德軍因為毒氣産生的傷亡。戰争期間,德軍在西線戰場上通過使用毒氣給協約國軍隊(英法美)造成了不少于451513例傷亡(其中17571人死亡)、在東線戰場上通過使用毒氣給俄軍造成了419340例傷亡(其中56000人死亡),相比之下,作為毒氣使用方面的始作俑者,德軍付出的代價要小很多,在整個戰争期間德軍在所有戰場上因為毒氣造成的傷亡隻有約20萬例(其中約9000人死亡)。另一方面,戰争末期在西線作戰的各國軍隊除了美軍以外,都已經可以把中毒造成的傷亡率和死亡率降到一個相對較低的水準了(1918年全年西線英軍死于毒氣的人數隻占總戰死人數的1.4%、中毒人數占總戰鬥傷亡的比例也隻有不到13%),隻有經驗不足的美軍在戰争的最後階段出現了大量士兵中毒和死亡的現象,戰争末期美軍在西線接近3成的戰鬥傷亡(共計72807人,其中1462人死亡)都是毒氣造成的。

...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比較明顯的曆史錯誤以外,本片在軍事細節上還出現了大量的不易察覺的小錯誤,比如列車上參與談判的德國将軍把居然把一級鐵十字勳章挂在了肚皮的位置上(現實中沒有哪個德國軍人會把鐵十字勳章戴在這個位置,而是佩戴在左肋的位置)、德軍士兵使用的G98步槍拉機柄沒複位且子彈都還沒頂進去卻愣是能把子彈給發射了出去等等,在這裡就不多做贅述了。

綜上所述,新版《西線無戰事》或許是一部不錯的動作片和戰争片,但絕對不是一部優秀的曆史片,而且,這部電影和原著也基本沒什麼關系,屬于是挂羊頭賣狗肉了。另一方面,這部電影也同樣不能算是一部優秀的反戰片,成為一部真正優秀的反戰片的前提是最大程度地尊重曆史,而不是為了反戰而刻意歪曲曆史史實。與新版《西線無戰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1930年的老版的《西線無戰事》,1930版《西線無戰事》之所以能成為傳世經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都高度尊重了曆史并幾乎還原了當時西線戰場的真實情況(和同期德國人自己拍的《西線1918》、《突擊隊1917》、《索姆河伏屍百萬》等反映一戰西線戰場題材的電影一樣,1930版《西線無戰事》裡的很多鏡頭也完全可以以假亂真了,所以,後世的很多一戰紀錄片都直接從這部電影裡截取了不少戰争場面和德軍行軍的鏡頭),所以,這部電影得到了很多參加過一戰的德軍老兵的高度贊揚。不客氣地說,從曆史角度上講,2022年版的《西線無戰事》是完全不及格的,沒有任何參考價值,甚至可以說本片描述的是平行宇宙中的一戰末期的西線戰場。本片充滿了西方白左對一戰的刻闆印象和說教味,真正了解一戰曆史并且讀過原著的軍迷朋友們在觀看這部電影時很容易血壓飙升,而這部電影裡看似血腥殘酷、實則槽點滿滿的戰争場面部分更是讓我強烈懷疑導演是《戰地1》的資深玩家,他和國内的很多WOT和WT的資深玩家一樣,把遊戲裡的設定和情節當成曆史了(确信),所以,才會想出把聖莎蒙當成坦克使用并直接開進戰壕、讓法軍噴火兵站成一排居高臨下火燒自家塹壕、讓德國士兵在沒有炮火掩護的情況下頂着光天化日對法軍陣地發起闆載沖鋒的這類令人智熄的“天才操作”。

說到底,這部電影之所以能拿到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完全是因為它迎合了當時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确以及白左的那套曆史觀和價值觀。反戰是對的,任何有良知的人都應該愛好和平、反對戰争,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應該對曆史多一份敬畏之心、探究曆史真相,而不是為了達到所謂的“反戰”目的選擇歪曲曆史、走曆史虛無主義的路線,曆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當然可以進行合理的虛構和藝術化加工,但絕不能胡編亂造,這也正是新版《西線無戰事》和1930版《西線無戰事》之間最本質的區别。

注:今年年初的時候本人曾經将這篇文章在我朋友的微信公衆号“敲開地獄之門gwwn”上發布過,對軍事曆史話題、尤其是二戰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此公衆号,該公衆号是簡中圈質量最高的軍事曆史公衆号之一(本人在公衆号上的ID名稱為“56FG澤姆克”,會不定期地在此公衆号上發布文章,歡迎大家多多關注),下面是該公衆号的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