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說《野蠻人入侵》,是在兩年前的上海電影節,當時它是大熱之一,最後獲得了評委會大獎。時隔兩年,在競争激烈的暑期檔上映,本片目前卻僅收獲了67萬的票房。

實際上,與許多觀衆的預期不同的是,這并不是一部平淡晦澀、難以理解的文藝片,而是一部光看外表就已足夠好看的“混類型片”。

導演陳翠梅在片中運用了元電影的“戲中戲”形式,将動作片、懸疑片的類型元素融入角色的生活日常,并在其中發掘出不少反類型的、具有“破壞性”的颠覆創意。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幽默時刻,則讓影片變成了一場妙趣橫生的與觀衆的對話。

...

影片以馬來西亞知名女星李圓滿(由陳翠梅自演)艱難的帶娃一幕開啟。李圓滿曾是頂尖的一線演員,卻因婚育而暫停事業。直到婚姻破裂、離婚後成為單親母親,她才終于試圖找回自己的事業。為此,她決定在好友導演的“東南亞版《諜影重重》”中飾演女主,重返影壇。

在“帶娃進組”的第一天,她就發現這是個巨大的挑戰。為達成“不用替身全程真打”的宣傳噱頭,李圓滿被拉到了當地的武打俱樂部進行艱苦的武術訓練。在一個月習武的過程中,她逐步發現了自己身體的變化,同時事态卻發生巨變——她被迫要求與前夫祖力亞搭檔演出,拒絕後兒子宇宙又在街頭被人綁架……

電影後半段,我們能看到這個不準備出演動作片的女演員,卻把自己的生活過成了不斷武打與逃亡的動作片,直至更突然的反轉降臨。

...

《野蠻人入侵》的情節沖突、戲劇張力,一直圍繞着“野蠻人”、“入侵”這兩個詞做文章。

其一,入侵李圓滿生命的野蠻人是她的兒子。

片中引用了漢娜·阿倫特的名言:“每個小孩的誕生,都是一次野蠻人對這個文明社會的入侵”。年幼無知、沒有規則意識的小孩,未經社會馴化,幾乎能第一時間在每個場景裡制造混亂。尤其宇宙突然失蹤的一段戲,足以見得小孩對母親生命的“入侵”,甚至成為其生活中最不可控的因素。

每個父母的人生,都分“帶娃前”與“帶娃後”。立業、成家、帶娃、育兒,每個環節都充斥艱辛。即使像陳導這樣年少成名的導演,亦不例外。她如此分享道:“懷孕生産後,經曆了人生中最大的困境:身體變成了一片廢墟,健忘又疲憊,工作被小孩幹擾,電影計劃不斷延後,最終取消。小孩三歲前,我都活得狼狽不堪。成為母親後,我才發現作為女人的各種不平等待遇。這是我創作《野蠻人入侵》這部電影的起源。”

近十年無長片作品的原因、育兒時遭遇的困境,構成了《野蠻人入侵》的創作表層。

...

其二,野蠻人是作為女星的李圓滿從未接觸過的那些人,同時也是她自己。

武術俱樂部的教練與同伴,街邊與山林裡的佛教師傅,綁走孩子的罪犯,來自緬甸的偷渡客。他們不由分說地入侵到李圓滿的生命中,賦予她全新的行為與身份動機:零基礎學武的落魄女星、想重新掌控自己人生的迷茫者、身手不錯但仍被暴虐的打女、抹除記憶與社會身份的難民。

李圓滿的人生,因為不斷地被這些不常規的野蠻人入侵,讓她感受到生理上的疼痛與心理上的刺激,迫使她本能地去尋找自己是誰。

片中,李圓滿不解“自我”為何物,被教練當面打了三拳。每一拳教練都會問上一個問題:“是誰在挨打、是誰在痛、是誰在躲”。意識到“自我”是自己身體本能反應的此刻,她才知道武術的本質,是用心去相信自己的身體,再用身體去表達自己。通過不斷用身體去感知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使之成為身體性的經驗。人這具身體經曆的當下、所做的反應,即是“自我”。

...

其三,野蠻人是電影制作本身,也是電影采取的“戲中戲”形式。

在片場,導演、導演背後的監制與制片人、塞錢入組的演員、前夫祖力亞、“戲中戲”裡的劇情設計,對李圓滿來說都是一場接一場的入侵。圍繞一部電影是被如何制作而出的,電影刻畫出了片場的諸多變化,以及李圓滿不斷被沖擊的尴尬境地。我們在情感上與她産生共鳴的同時,電影與生活之間的界限也開始變得模糊。

李圓滿在尋兒時被壯漢猛擊頭部,落水後失憶并陷入巨大的威脅之中。這整段都是戲仿自《諜影重重》,馬特·達蒙飾演的患有極端記憶喪失的男主角傑森·伯恩,試圖在逃避情報局追殺的同時發掘自己的真實身份。

...

這也是影片在開篇點到、又在結尾回扣的内核:“年輕時電影是一切,年老時一切是電影。”宮本武藏借用刺眼的陽光,在與年輕人比武時獲得勝利,因為他已把生活中的一切視作為劍。導演戲稱自己也如此,電影不再是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生活本身才是。與之相對的,生活成了電影的驅動器。

《野蠻人入侵》最出彩的一點就在于此。它不是一部直白告訴你何為“戲”、何為“戲中戲”,将界限鮮明劃分的元電影。它彌散掉現實與虛構的邊界,一如阿薩亞斯的《迷離劫》與黑澤清的《第七碼》。因為電影從來都是我們可以短暫離開現實、離開自我身份的藝術形式。陳導沒有把拍電影這件事放在多重要的位置,而是把拍電影的過程、自己的生活與習得,視為“一切是電影”。

“戲中戲”仿佛真實發生,又在部分細節中讓你感受到它的不合理,直至最後的突然揭曉。觀看時,你也許還能大緻分清哪些是現實、哪些是戲;但在看完後,反而發覺全程都看似散落、實則黏連在一起,完全無法分開叙述。所有的一切,都是角色自我剖析的心理片段,被呈現在銀幕之上。

陳導的野心很大,她通過身體探索“自我”,引向一場心理的剖析之旅,喚起的是對于社會與個體關系的思考。同時又處理得很輕,如果不以上述解讀去觀影,你完全可以當它是一部打破既定類型定式的“混類型片”,直觀上感受到怪異、有趣,就已足矣。

無論是被前者所打動,還是因後者而回味,它都堪稱是一部放在院線環境中,夠異色、夠不同的作品。也希望在排片不多的當下,能有更多人别錯過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