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暖心的片子,三個有創傷的人如何互相治愈,理解對方也拯救自己的故事。各方面都很打動人,不論是配色,人物還是故事。

巴頓學院的曆史老師保羅,他終日沉迷于古代曆史世界和古籍,為人古闆無趣不招人待見,實際上并不是墨守成規的老古董,曾經被有錢人的小孩倒打一耙,導緻被哈佛退學的保羅一直是個憤世嫉俗的叛逆少年,也是一個因為自身病理缺陷散發體臭而自卑的小老頭;父親患精神分裂症,母親改嫁的中學生安格斯·塔利,表面上調皮搗蛋不服管教,内心卻孤獨自卑,害怕自己變成像父親一樣的怪人,不停為自己做的所有出格的事情自責;還有學校的黑人廚娘瑪麗,她心地善良卻遭遇不幸,先是丈夫去世,心愛的兒子在越戰中喪生,這令她久久難以釋懷,總是沉浸在往日時光。

雖然是老套的“loser”人物設定,但這樣簡單的故事一次又一次地精準打擊到我。或許是因為這三個人物身上總有一些地方,露出了我們身邊人的影子,我們身邊有過這樣的老師、教職工,也有過這樣的同學。比起講“人生導師”,這一部其實更像是夥伴電影:保羅教安格斯學會禮貌和包容,學會什麼是有氣節的反抗不公;安格斯教會保羅把自己從畫地為牢裡解放出來,不再害怕說出那句“fuck them”。三個holdovers是平等的,我們各自的棱角背後都是創傷,我們既關懷對方,也治愈自己。

其實把片中所涉及到的主題挑出來,每一個都能拍成一部現實主義大片:反戰、階級矛盾、權利體系、教育系統、原生家庭、青少年心理問題……但劇作者選擇把這些主題都融入進一個小小的留校聖誕長假,其實讓電影有更加豐富的回味的餘地。

有人指責這部片子說劇作很老套。首先,劇作老套和它能打動人并不沖突,比如結尾對看哪隻眼睛的call back 很戳我,比如參加Ms.Crane的聖誕派對時,給Angus看着聖誕老人水晶球的長鏡頭,最後Angus父母殺到學校來說Angus的生父Tom用Angus送他的這個水晶球砸護士。第二,片中有幾處設計我個人認為讓我眼前一亮,比如在雪地裡點燃櫻桃冰淇淋,比如最後Paul偷了校董送給校長的酒,用這瓶酒來漱口。

最喜歡的設計還是Paul在波士頓的酒店,無意中發現Angus在吃抗抑郁藥,Angus搪塞過去關上廁所門,Paul搖了搖頭,拿起自己吃的同一款抗抑郁藥吞了下去,隻是Paul的藥瓶比Angus的更大。其實關愛彼此并沒有那麼難,人類的痛苦在曆史上一代代地重演,我們缺的隻是溝通、理解和一點小小的記得和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