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緣起于女主人公米爾德麗德的女兒被奸殺,但一直懸案未決。絕望至極的母親租下公路邊三塊極大的廣告牌,用三句話與警局對峙。

如果你以為這隻是一部懸案真相或牽扯什麼官權勾結的黑暗故事,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它着力描述的是一個受害者母親與肩負追求真相的警局的對峙上。在這場隻有幾個月的對峙裡,雙方使用了要麼以暴制暴、要麼勸解安撫、要麼明槍暗箭的各種手段,淋漓盡緻的體現了人性複雜的善與惡、明與暗的較量,卻始終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

這也正是它出彩的地方。

引發矛盾的廣告牌,沒有絢麗多彩的顔色,隻用了最普通的紅與黑搭配,用了三句話,11個單詞言簡意赅的表達了一個母親的憤怒。


...

RAPED WHILE DYING(強奸緻死)


...

AND STILL NO ARRESTS(卻仍未拘捕)


...

HOW COME,CHIEF WILLOUGHBY?(為什麼,威洛比警長)

飽和度極高的紅色廣告牌,像是用女兒的血凝成的墓志銘,亦是一個亡者的默語。

這位母親總是嘴角鼓鼓,似乎有一大推話就要脫口而出,即使是罵人的,平淡的,隻要蹦出充滿情緒的話來,那張臉就能不再那麼悲傷。但她選擇了沉默,把可以發洩的情緒全都含在了眼底,而眼底,悲傷流淌。

...

她會去女兒房間睹物思人,卻也時常會回憶起自己與女兒的最後一面竟是在詛咒中結束。這大概是一位母親最痛苦的時刻了吧。

...

矛盾直指廣告牌中出現的唯一人名——威洛比警官。他是當地警局的負責人,擔負着追蹤這起案件的責任。

有趣的是,威洛比在小鎮十分受敬重,在人群中口碑非常好。

廣告牌又一次讓小鎮人集體回憶起這起惡劣的殺人事件,但現實是他們已經決定要遺忘那種愧疚、害怕、震驚和憤怒的感受了。大多數人是想平淡的過完一生。這就是沉默的大多數的态度。這種自己的選擇和對威洛比的感情成了小鎮人群态度的矛盾分界點。

于是小鎮的人開始或明或暗的分成兩條戰線。

一邊是支持理解威洛比的吃瓜群衆。如牙醫在給米爾德麗德拔牙時,故意不打麻醉;搭檔迪克森警員找借口抓捕米爾德麗德摯友;神父深夜來訪以神的名義勸說米爾德麗德息事甯人;廣告牌被燒毀;兒子在學校被欺淩;前夫跑來責罵。

也有一部分人站在了米爾德麗德的戰線。第一個為她提供廣告平台的廣告公司人;秘密送來廣告續期金的無名氏;自發組織起來重新修繕被燒毀廣告牌的工人;以及兒子的理解和摯友的支持。

盡管困難重重,但女兒的死而未決成了這位母親奮鬥下去的動力。

威洛比警官親自來找她做思想工作,告知她案件沒有進展的原因是沒有任何證據和線索可以追蹤,也一并把自己身處胰腺癌症晚期的事實告知了她。

但這位母親并沒有就此退步。

...

正如她自己所言,不一定是威洛比警官,但總得要有一個人來承擔。她無法承受這失去至親的愧疚和悲傷,更憤怒于周邊人員對這件事的淡漠。

...

這位母親做的很多事,說的很多話其實更像都是在自我救贖。然而也是她這種極緻的受害心理讓人不由得産生一絲反抗意思——你的受害不是你迫害他人的武器。

對峙仍在繼續。而故事的主人公之一的威洛比卻選擇了飲槍自殺。他是承擔不了這起奸殺案的罪惡嗎?他是被米爾德麗德逼迫的必須如此決絕嗎?我們無從得知,但米爾德麗德的廣告無疑加劇了他的病情。他在米爾德麗德拒絕和解後立馬重新調查起這起奸殺案,不願花費時間在治療疾病上,總是制止迪克森公權私用,他當之無愧的承擔了作為負責人的責任。但他作為一個普通的男性,卻無法忍受自己即将因疾病變得更加虛弱的事實,他有自己的驕傲和原則。

悲壯的自殺徹底将矛盾激化到最高點。最激烈的迪克森警員把怒火撒在廣告商身上,打的他肋骨斷了。知道這件事的米爾德麗德立馬選擇了報複,用火啤酒罐燒了警局,更簡潔導緻迪克森停職下崗,全身被燒傷毀容。

...

這賭徒般的互相報複大概是威洛比最不想看到的,畢竟他專門留了三封信來調和。

一封給家人,安撫他們的情緒和感恩;

一封信給米爾德麗德,道歉和開導;

一封信給迪克森,鼓勵和啟發。

米爾德麗德仍堅持不拆廣告牌,表情卻不再充滿憤恨

變化最大的迪克森,不僅容貌被毀,心态也發生了極大變化,摒棄了自己的痞氣,端正了自己的态度,重拾了作為警員自己應有的正義與堅韌。

他利用自己的容貌改變和普通身份,用流血的代價抓取了嫌疑人的DNA。

那代價更像是在洗刷他過往的罪。自我救贖。

...

案件仍然沒有解決,抓取的DNA并沒有得到确認。

迪克森主動去尋找米爾德麗德,告訴她嫌疑人的罪證。兩人達成了和解,一起登上了自主治罪的路途。

影片采取了開放式結局。也許他們一槍斃了那個嫌疑犯;也許未等他們到達,那個嫌疑人已經離開了;也許迪克森真的認錯人了。

但這又如何,這群人已經開始了救贖之路。

...

版權歸作者公号正經臉說劇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