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畫目前根本不會塑造角色的痛苦,或者要麼他們的痛苦都非常淺薄,人物的情感沒有連續性。不過說到底我們要痛苦幹什麼呢?
幾年前我接觸了一部我迄今為止最喜歡的動畫作品《進擊的巨人》,萊納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之一,應該說整個動畫中所有的角色幾乎感情與性格都非常飽滿,哪怕是一個配角。
萊納是主角團中的一個奸細,他既是調查兵團的成員,又是敵國的铠之巨人。在和調查兵團一起戰鬥生活的過程中,他和主角們培養了非常深厚的友誼,但另一方面,他因為奸細的身份又不得不隐藏自己的所作所為,看着自己昔日的摯友,一個一個慘死。這些事情他都難辭其咎,到故事的後來,他精神分裂了。因為這兩種感情實在無法同時生存在一個人的身上。
一個自己還是主角們的好朋友,他對這發生的一切感覺到完全的不可思議和痛苦;另外一個由于自己敵國的立場,清楚的知道自己做了什麼事情,但仍然無法原諒自己。
這兩種身份中萊納都感到無比的痛苦。到了動畫的最後一季,所有人的臉上尤其是眼睛都沒有高光。戰争的痛苦已經摧毀了所有人所剩不多的人性。
艾倫和萊納也差不多,故事的最後,他終于明白是自己摧毀了自己的母親,他不是自己想象的那麼無辜,這龐大的罪,無法容納的罪,可以把所有人擊垮的罪。
正是人物的這些複雜的情感讓他們完全脫離了一般的角色走向特殊。
同樣對人物的痛苦處理的很出色的還有《eva》
碇源堂,他一直沉浸在往昔對亡妻的思念當中,無法自拔。
碇真嗣,我最喜歡的鏡頭是他在地鐵上單曲循環着磁帶裡面唯一的那首歌,一遍又一遍在地鐵裡面不出來,直到地鐵停運。他們父子對于痛苦的處理完全相反。
碇真嗣逃避,而碇源堂決定:既然你不能複活,那我幹脆帶着這個世界去找你,于是就開啟了人類補完計劃。
中國有曆來的傳統就是英雄一般不怎麼痛苦,因為犧牲是理所當然的,所以中國的英雄要麼不像人,要麼不是人。
《哪吒》自刎,其精神高度不亞于《哈姆雷特》,餃子說這不符合時代精神,所以說改掉了,作為商業電影,這也無可厚非,畢竟老是把這些東西搞得那麼沉重,又有何意義呢?我們長大了之後有的是沉重的故事,沒必要一直這樣。
觀影過程中,我印象深刻的部分就是陳塘關遭受的屠殺,百姓們手無寸鐵,而神仙擁有絕對的力量。這不得不讓我想起了很多的美國英雄漫畫。“死亡不屬于英雄階級”、“死亡不屬于神仙”,恰恰是這種設定完全的消耗了這個故事中的感情和任何的嚴肅性。
“二叔陪你玩玩”
用一個嚴肅的視角去審視一個動畫片,确實是有點過分了。但事實正是如此,百姓的死亡隻是這個英雄故事的一個宏大背景闆,哪吒在自己的母親灰飛煙滅之後,感覺到了強烈的恨,畫面給出了5秒鐘的空鏡頭,海面上波濤洶湧,哪吒自以為報仇雪恨,但卻覺察到無比的空虛,我以為就會帶給人物一些精神上的成長,畢竟他經曆了如此巨大的悲痛。
但後面三大龍王和他戰鬥時那些幽默的背景音樂,和他們根本不意欲對方性命的打鬧,或者換句話說,他們根本沒有打算為自己以前所經曆的事情而複仇,引用一段評論吧。
“它展現出死亡的可逆性——無論三大龍王遭受多麼慘烈的傷害,被哪吒敖丙用多麼猛烈的攻擊毆打頭部,下一幕裡都能跟湯姆似的完好如初,這種“死亡不屬于英雄階級”的死亡祛魅化将對大屠殺複仇的正義性的暴力轉化為娛樂化的符号遊戲,使幽默規則成為臨時性地超越生死的終極真實,帶來角色(與觀衆)的集體人格蒸發——”
另外,因為哪吒的緣故被屠戮的妖怪也不在少數,他們可沒有機會說我命由我不由天這樣的話。但你知道主角嘛,總有例外的。
後記:
我最不喜歡的劇情就是有人死了複活。
這取消了哀悼和死亡的嚴肅性。
也嘲笑了我們的眼淚和真實的感情。
另外我特别不喜歡的就是簡化配角的性格
簡化配角就是簡化主角
所有角色的深度都是一緻的
如同這個世界的平均氣壓101千帕
生而為人的痛苦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女子東西 男子東西
女權移民愛情神話好東西金庸瓊瑤金庸所開啟的武俠小說世代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男人們化身成為遊俠,在江湖上馳騁來對抗傳統的秩序,這已經成為了某種經典叙事,在東方西方都可以找到。但同時民間也流傳着對他的批評,因為很多人因此而沉迷于武俠小說, ...
慶芬的出軌
慶芬和醫院的醫生出軌了:繁重的生活壓力、丈夫的忽視、長期被她照護的婆婆去世……年近四十的她像一座坍塌的火山,想爆發但早就沒了力氣,隻剩下熔岩從頭上冒出來,流瀉一地……身邊的都沒有看到,隻是被婆婆所在醫院的某個醫生觀察到了。那個醫生在 ...
回憶的圓舞曲
1.記憶不允許闡釋的介入女主角在尋找一種記憶中的聲音,電影一開始我就知道她注定失敗,因為記憶被我們的性格和經曆以及我們對事情的期望統統篡改了,而且此時無法交流:你應該怎麼樣向别人描述一種聲音?如何去形容?圖片或者文字?也有的是無限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