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周圍的一切對我們的影響,别人的一個舉動、一句話甚至是一個眼神都讓我們思考,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着我們。這些影響或好或壞,沒有人能夠免疫,都或多或少地被影響着,被改變着。
這部影片由德國制作,一個有着不光彩的過去,但從來不被忌諱提及,而是坦然接受、誠懇道歉并依舊憧憬未來的國家。我們一提起德國就會聯想到二戰、納粹、法西斯等一系列含義并不怎麼美好的詞,因為它的确帶給我們以深重的災難,無數人因此流離失所甚至失去生命。但是我們真的知道為什麼希特勒的獨裁統治能夠在當時的德國大行其道嗎?我想我原先并不了解。

...

故事發生在德國某城市的一個高中,一名老師也就是我們電影的主角文格爾,進行了一場關于德國納粹主義形成的實驗。的的确确,我也曾像電影中那些高中生一樣,以為曾經的可怕的納粹主義不會再次發生,以為我們足夠理智,不會重蹈覆轍。但是我看完這部影片之後動搖了,這部電影的的确确讓我感受到了一個集體的力量,它可以讓我們同奔天堂,也會使我們共赴地獄。
這個實驗很有趣,它以集體主義之名,統一的名稱統一的服裝統一的标志甚至是統一的見面禮,一切的一切都讓你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集體之中,并加強你的認同感歸屬感。可是沒人能感受到它正在抹殺我們的個性,使我們失去自我。确切的說,應該是所有排斥這種抹殺個性行為的人最終會被排擠,正如影片中的卡羅,她因不願意穿白襯衫而被整個班級所排斥。與此同時,這個實驗還通過假意強調組織紀律性等無限提升領導者的地位,發言要得到其許可,還要稱呼“文格爾先生”。我們可以想象,在納粹時期的德國這點做得比試驗要好,那個年代的希特勒不隻是國家元首,還是人民的神。以集體主義之名,行獨裁統治之實,而身處“浪潮”中的人們卻毫無所覺。
我們通過影片可以看到,這個名為“浪潮”的集體無比團結,他們會互相幫助,每個成員都能感受到它的關懷,它會吸引一切擁有孤獨感的人加入,并愈發壯大。将其放到現實,一切都那麼自然都那麼順理成章,我們如何有自信相信一個能給予成員家庭般溫暖的集體會得到大家的排斥,它所要求的隻是一個件衣服一個符号還有一個動作,尤其是對于那些自幼孤獨,沒有什麼朋友,為了得到别人的遊戲免費送别人毒品的高中生蒂姆,感受到溫暖的他們願意為了這個集體獻出自己的一切,包括生命。

...

然而,我們也可以發現,這個集體又極度排外。任何不認同他們的人都将遭到排擠打壓,甚至是欺辱。一個小學生不願意做他們所謂“浪潮”的見面禮而被拒之門外。
事态漸漸失去控制,但是身處其中的人卻渾然不知。相反,出身較低的文格爾先生因為學生的愛戴感到驕傲,甚至認為自己妻子的提醒是出于嫉妒之心。權力一直都有蠱惑人心的力量,文格爾先生隻是它的一個傀儡。但是随着事态愈發嚴重,文格爾先生醒悟了,這點來說他比希特勒要強,或者說希特勒當時的權力更加巨大,誘惑自然也更強。文格爾先生選擇在一個禮堂演講,他假意用自己的權利懲罰有女友提醒而醒悟的學生馬爾科,而“浪潮”中的所有人都渾然不覺,覺得是馬爾科挑釁了集體的威嚴。文格爾老師及時點醒衆人,大家都陷入茫然無措的思考以及深深的恐懼之中。就在我們以為影片将要結束的時候,蒂姆,這個平時最不被人待見,也最能體會到集體的溫暖,最願意為集體付出的人,無法接受“浪潮”被解散這個事實,選擇了自盡。文格爾老師也因此而被逮捕。至此,影片結束。
這确是一部發人深省的優秀電影,而我在其中看到了社會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能夠有多巨大。我們人本身就應該是社會性動物,我們需要被關注被認可,我們渴望群體,我們也被群體所影響。我們不隻是我們,更是我們周圍環境影響下的我們。我們無法阻止環境對我們的影響,但是我們需要看清我們所處的環境,并意識到它帶給我們的影響,從而有意識的接受良好環境的熏陶,以促成一個更加優秀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