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姐、杉姐

本文首發微信公号《伊姐看電影》

請點點贊+關注,鼓勵下我吧!

比心❤愛你

01

安娜,在任何一種語言裡,都是一個美好的名字,代表着甜美、優雅、善良。

在意大利,也有個叫安娜的小女孩,每年生日,家人都會精心為她準備“盛大”的生日派對。

而且,每次生日,都會收到媽媽特别為她準備的生日大禮。

兩歲,是毛絨小玩具。

...

三歲,是立體書。

...

四歲,是粉色的學習桌。

五歲,是一輛自行車。

...

六歲,是畫闆。

七歲,是遊泳課。

...

每一年的生日,安娜都像童話裡的公主一樣,被歡聲笑語、鮮花彩帶、各種禮物,以及朋友家人的祝福包圍着。

可時間悄悄流逝,安娜不再喜歡媽媽的禮物。

她看着媽媽送的鋼琴,抱着雙臂,直接把頭别了過去。

當爸爸建議她和朋友一起四手聯彈時,安娜忽然拉下蓋子,差點把朋友的手砸斷。

她為什麼不喜歡過生日了?答案很殘忍:安娜慢慢意識到媽媽在她出生的那天去世了。

...
(第一次去母親墓地的安娜,沒有獻出手中的花,而是把它撕碎了)

以上片段,來自意大利電影《媽媽的禮物》,它被稱為意大利版的《你好,李煥英》。

...

它是近期院線電影中,最溫軟,也最強勁的一顆催淚彈。

02

安娜從小就活在“媽媽去出差”的謊言中。

漫長的等待裡,她沒等到媽媽回家,卻漸漸明白,自己的生日就是媽媽的祭日。

沒有媽媽的陪伴,熱鬧的生日宴,也隻是欲蓋彌彰,用來掩蓋這個家庭的支離破碎。

十八歲生日前的一個晚上,處在青春期檔口的安娜,徹底爆發了。

她和父親大吵一架,沖客人大爆粗口,沖出家門口,搭上陌生男人的車,離家出走......準備結束這“每年拆禮物的狗屁戲碼”。

但一場意外之後,時空穿梭,安娜和媽媽艾麗莎相遇了。

...

...

時間退回到2002年,媽媽懷孕的日子。安娜不敢相信,第一反應是躲避。

她把自己關在衛生間,卻忍不住拿起媽媽的香水、項鍊、睡袍,瘋狂呼吸。

媽媽要扔掉的舊衣服,她勸她留下來,當作寶貝。

艾麗莎做的蘋果派,她第一次吃,就喜歡上了。

看到爸媽同時出現在家裡的竈台邊,她緊張極了。那不是來自陌生人的尴尬,而是從未有過的新奇和幸福。

沒見到媽媽之前,她恨媽媽的禮物,更恨媽媽。

...

但真正見到媽媽的那一刻,那些厭惡感,全部消失了。

安娜為了和艾麗莎待在一起,她謊稱自己的媽媽因癌症住院,父親現在在南非,無家可歸。

她要把十八年來,缺失的母愛,全部要回來,對艾麗莎寸步不離。

...

而面對這個忽然闖入的陌生姑娘,一向獨立的艾麗莎,也顯得有點不适應。

...

但孩子與媽媽的聯結感,是人類世界最大的魔法。

明明不喜歡陌生人留宿,卻耐不住她的死纏爛打。

...

兩人大吵一架,艾麗莎還是陪着安娜去買吃的。

在酒店住宿那一晚,安娜假裝睡着,然後一個翻身,紮進了艾麗莎的懷抱裡,她手足無措,卻無法掩飾臉上的幸福。

...

影片中最隐蔽的暗線,是媽媽明明不認識女兒,但兩個人的相處,卻無比自然,無比真實,時時刻刻都在上演“我和我媽的日常”。

她們像閨蜜一樣聊感情生活,像姐妹一樣換鞋子來穿。

...

看到安娜受傷,媽媽的心會跟着疼。

安娜爬到高處,媽媽看一眼,就會害怕,并強迫她立刻下來。那是一種下意識的身體反應,連科學家都驚訝于它的神奇。

在意識到與媽媽的相處就要結束時,總是“冷冰冰”的安娜,撲進了艾麗莎的懷裡。

...

但她們偶爾也拌嘴,畢竟,天下真沒有不和媽媽吵架的女兒。

艾麗莎執意要把她送走,安娜雖然沒說一句話,但重重地關了車門,滿屏都是“不爽”。

...

面對安娜半夜的無理取鬧,艾麗莎會堅決地說“不”。

...
...

安娜珍惜和母親相聚的時光,卻忍不住時常任性。

艾麗莎不認同安娜的很多觀點,卻總是在無形間流露出對安娜,母親般的呵護與擔憂。

全世界都看得懂她們是母女,但隻有艾麗莎不知道,畢竟孩子還沒生出來,又忽然跑來一個十八歲大閨女這事,真不敢想。

...

我把這次的時光穿梭,看作是媽媽和女兒的雙向奔赴,是穿越了時空和生死的漫長告白。

在這個時空裡,安娜心頭最大的傷口——

母親為何要送那些過時且不合自己心意的禮物?為何缺席了自己的人生?也被徹底撕開。

原來,媽媽并不是去出差,而是因為在産檢中,發現自己患上了惡性腫瘤。

為人母的喜悅與死亡的悲恸,同時向她襲來,兩股極端的力量在身體中交彙,在普通人和媽媽的身份之間,她選擇了做媽媽。

噩耗突如其來,她最想确認的不是還能活多久,而是:“我能看到我女兒嗎?”

...

每次談到女兒,艾麗莎的心中都滿是期待——

遺傳自己的金發;

眼睛要像爸爸;

個性最好樂觀積極,内心堅強一點更好,最重要的是有内在美……

...

而那些又蠢又過時的禮物,是媽媽竭盡全力,燃燒了最後的光亮,為女兒送來的“媽媽的愛”。

媽媽争分奪秒為女兒挑選了十八件禮物,用這樣的方式來陪伴安娜,直到她成年。

非常有意思的是,媽媽的禮物,很多都是安娜的主意。

七歲那年的遊泳課禮物,正是艾麗莎看到安娜遊泳的樣子後決定買下的。

和母親一起挑選禮物的過程,是安娜和原生家庭的和解。

安娜讨厭鋼琴,但看到媽媽在琴行摸琴鍵時的表情,她忽然理解了那個禮物,回到現實生活後,她甚至迫不及待地跑過去彈了一下。

她讀懂了父親的擔當,他明明對妻子的死,無法釋懷,但仍會裝作開心的樣子,為安娜慶祝生日。

隻因為,那是艾麗莎希望看到的樣子。隻因為,他是爸爸。

影片中有一幕,安娜潛入水中,親吻了媽媽的大肚子,與還未出生的自己說你好。

那一刻,我眼淚模糊。

安娜有那麼多恨,但那些恨的内核,其實是無法原諒自己。

...

原來,自己的出生,沒有殺死母親。原來,母親是那麼期盼她的到來,她是母親生命最後的時光裡,一道閃亮的光,照亮了她灰暗的末路。

安娜,是命運為母親安排的,最好的禮物。

...
03

戴錦華教授在采訪中,曾經談到母女關系,她直接承認“我不想變成我媽媽”,但卻最終與媽媽相守了33年。

媽媽離開的那一刻,她忽然發現自己喪失了所有的身份,不再是一個女兒,不再是一個在愛的重壓、愛的羁絆、愛的牽系當中生活的人,因此倍感失落。

在我看來,母親和女兒的關系,如果一定要用一個詞去形容,一定是“羁絆”,而非“親密”。

《媽媽的禮物》中,安娜和艾麗莎都不是對方眼中理想的媽媽或女兒。

...

艾麗莎美麗、善良、隐忍,幾乎是所有傳統女性的标杆。

她在生命的盡頭,堅持工作,為陌生人找工作;

會在丈夫有比賽的時候,隐瞞自己的病情,隻為顧全大局。得知自己患癌症的當天,她把病曆單扔進抽屜。

她從不麻煩别人,哪怕懷孕和癌症同時到來,也仍要堅持“我可以”。

...

安娜不想成為艾麗莎,她太緊繃了,太疲憊了,壓力那麼大,卻從不能表露。

和一個完美的媽媽相比,她更喜歡看到媽媽輕松的笑容。

那個和她一起炸蘋果片的平凡媽媽,就是最好的媽媽。

...

不想成為媽媽,不是因為不愛媽媽,而是因為太愛。

媽媽的艱辛和痛苦,她感同身受了,才活成了反面。

媽媽是女兒的一個參照,在漫漫人生路上,做了那個先蹚水過河的人,如此,才有了活出自己的女兒。

安娜呢?艾麗莎一定不會想到,她的女兒長大後,會吸煙、喝酒、怼天怼地、離家出走......

甚至連她的模樣,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樣子,但她們依然彼此依戀,不停地為對方考慮。

影片最催淚的那一幕,是母親躺在手術台上,臨時要了紙和筆,給女兒寫信,她熱淚盈眶,表情裡全是喜悅。

...

...

悲的是生命即将結束,喜的是女兒要出生。

提筆的那一刻,她寫下:親愛的安娜。

母親認出了她,更欣然接受了她——一個幾乎和她想象中,完全相反的女兒。

值得一提的是,“媽媽的禮物”,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

...

在物質充裕的今天,禮物已經不再稀有,但看完電影,我們才更明白,艾麗莎的禮物,分量究竟有多重。

她承載着母愛,更诠釋了媽媽在病魔面前,拼盡全力的樣子。

聽說神不能無處不在,所以創造了媽媽。母親節要到了,所有溫柔的祝福,都不及我們對母親的愛的三萬分之一。

我真心建議大家帶上媽媽,帶上孩子去影院看看《媽媽的禮物》,它是一場雙向的告白,是我們理解母親、成為母親的一份,珍貴的禮物。

杉姐,影評人、編劇、導演、教師小姐姐一枚。

《導演請指教》薦影團嘉賓;

中宣部原動力漫畫《我是人才》編劇;

微博、豆瓣電影、搜狐、愛奇藝,認證影人;

作品散見《幕味兒》《豆瓣電影》《第十放映室》《電影爛番茄》《武志紅》《遇見張小娴》《外灘The bund》《灼見》《大象點映》《獨立魚》《伊姐看電影》《世界華人周刊》等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