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已經為那個時代的港片,在曆史上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記。《神探大戰》雖成片質量仍屬優秀,但兩者相較,後者諸多短闆難以令我不以為然,但也應該說關系特殊的兩者,也分别标記着香港電影兩個不同的時代吧。
1 | 經典“前作”
2007年,由韋家輝擔當主筆編劇、并且與杜琪峰聯合執導的《神探》,率先在當年的威尼斯電影節上映,之後橫掃香港電影金像将、亞洲電影大獎、以及華語電影傳媒大獎的編劇獎項,而如今《神探》在豆瓣和IMDB上的評分仍分别高居在為8.5和7.1,被收藏于豆瓣中國香港犯罪片榜單no.6。在初次觀看完《神探》之時,我真的很難說得清楚,它到底是如何地優秀,但至少可以肯定,《神探》已經為那個時代的港片,在曆史上留下了最為深刻的印記。
但是,與有口皆碑的風評正好相反,其商業成績則較為慘淡,且不提當年在院線要面對那些怪物級别的IP續集,就連在引進内地也并未讓大部分觀衆買賬,畢竟在内地上映之時的版本,都已經經過了删減修改,而且距離首映已經過了将近一年。不知是否就出于内心有憾于《神探》當時低迷的商業表現,以及令人郁悶的審查删改,在2022年,作為前作導演之一的韋家輝,再次親筆編劇,獨挑大梁執導這一部,“看似”是《神探》的續集《神探大戰》。
2 | 大方開戰
很顯然,“大戰”二字,已經明示了影片的類型——動作類,并且從影片即将上映前的宣發工作來看,他的确給予絕大部分觀衆,一個非常”精準“的觀影預期範圍。從上映前的各種宣發物料中我們可以發現,預告片一直都在強調正片那些驚險的奇觀、場面之火爆、瘋狂的角色狀态、以及尺度之生猛。
而”神探“二字,它并不非單純地指代主人公,而是同時指代了具有異于常人之破案能力的昔日”神探“李俊,以及一個自诩正義地在草菅人命,自稱為”神探“的犯罪集團。拆解完《神探大戰》四個字,那麼該影片創作團隊在類型打造上的目标定位已經非常清晰———緊張刺激的警匪動作片。
導演用開頭十分鐘不到的高速剪輯,完成對故事背景的基本信息交代。在這之後,影片所展現出給觀衆的主觀視點,先是警方與李俊一方,讓觀衆共同被”神探“組織牽着鼻子走,而在李俊重新梳理線索,識破真兇方禮信之後,故事利用方禮信的雙重身份作為跳闆,将主觀視點扭轉在反面的一側,揭開“神探”組織成員的行動真相,最終引導觀衆走向激烈火爆的大決戰場面。
在這樣一個穩妥的叙事策略上,又在正反兩面的多名角色之間設計好不同的矛盾沖突,即警方排斥且反感主人公李俊卻依賴李俊的能力、“神探”組織以李俊為信仰卻糾結是否殺害李俊。 如此一來就滿足主觀視角的切換,從整體設計上就有效減緩了觀衆的觀影疲憊,避免了将故事落入單方叙事失衡的無聊甚至尴尬,也避免了反面人物完全論陷入扁平化,賦予影片能被觀衆建立一定程度的故事可信度基礎。
配合這個叙事策略,影片再創造出充滿噱頭、類似“超能力者”的主人公李俊,還有全程都認真辦案的多位配角,搭配影帝劉青雲老練出色的演技,以及其他一衆配角演員們那穩定發揮,讓觀衆時刻都保持着對每一位角色命運的高度關注。多場對兇殺與施暴的情節,也毫不吝啬展示出在審查範圍之内的最大尺度,刺激着觀衆的視覺神經,充分展現了”神探“組織之兇殘與恐怖,同時調動起觀衆對于這一角色群體應有之憤怒。
不同于《神探》那在小尺度空間内,對燈光以及運鏡那精緻講究的技法運用,《神探大戰》則着重刻畫于大場面的調度。狹隘樓道内的手持攝影追擊、一線水準的槍戰交火場面、大膽的道具特技運用以及大規模的爆破設計,都使得影片能夠滿足絕大部分觀衆的觀影需求,以最低的理解成本獲得最佳的觀影體驗,同時也是延續了近年來主流院線港片的商業特征。
而“神探“組織的狂暴之路和真兇步步為營的計劃,則賦予全片一種緊張到一直催趕着觀衆的叙事節奏,讓觀衆的大腦時刻都保持着興奮狀态。而至于後半段的真相大白,雖然說并非能完全令人心服口服,但起碼是做到了意料之外卻又能自圓其說,而不是沒有邏輯的莫名其妙。
以上所述的,就是在我看來《神探大戰》最為顯突出的幾個優點,而且他們都直都直接反映出,高度商業化的影像呈現效果,來滿保證票房的獲得最佳視聽感受,給予票房有足夠的穩定回報空間,才是主創團隊在影片制作過程中的指導中心思想,而在文本上的構建與算計則退而求其次。
3 | “神”不在“探”
然而,剛才所有對《神探大戰》的誇贊,都是從客觀技術層面所分析的事實,從最終成片制作來看,當屬優秀。而在個人觀感層面上,我對該片完全說不上喜歡,甚至沒有多少好感度。當然也是由于自己在上半年短時間内,才剛觀看了大量銀河映像90年代到2000年早期的作品,以緻于在該片的觀影過程之中很難控制住自己,不将它與2007年的《神探》形成對比,于是乎相較于大部分的觀衆,我是更加難以對《神探大戰》中的諸多短闆不以為然的。
盡管已經有很多人在潛在文本裡進行了精彩的解讀,諸如“大邪若正”“善惡乃一體兩面”“程序正義與結果正義”......可我已經被影片的表層文本的平庸完全打消了對深入潛文本的興趣。
同時擔當編劇的韋家輝最後給觀衆揭曉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真相——”神探“組織的真實身份是一衆”冤假錯案受害者“的子女後代,他們的殺戮目标全都是因警察執法失誤而受益的真兇,他們的行事邏輯是完全遵循神探李俊”結果正确“的推理,他們的組織内部信賴都是建立在發自内心對同類人之間的同仇敵忾,但是他們最後迎來的結果真相,原來隻是完全被真正的“怪物”所洗腦擺布、像棋子一樣用完即棄。
隻從角色設計來看,這些真相的安排确實是給反面人物的行事動機,提供了一些基礎性的同情度與可理解性,也為塑造角色立體度與深挖故事内在表達留下足夠的操作空間,而韋家輝之所以做這種設計,其背後真正意圖可能大家懂得都懂的。
可是,作為編劇,韋家輝在對影片潛文本的設計期望是一回事,作為導演,他對影片的表文本的實際表現執行,卻又是另一回事。
在開頭十分鐘不到地交代完畢“魔警案”與“屠夫案”的信息後,”神探“組織就開始了血腥的報複行動。韋家輝作為導演也毫不遮掩地展示着他們的殘暴行徑,諸如分屍抛河、高空抛殺、生宰烹人、酷虐逼供、生滾瀝青......他們有計劃有預謀有針對性地進行犯罪行動,肆無忌憚地殺傷性武器,冷血麻木地傷及無辜、毫無敬畏之心地破壞社會安定以及侮辱和襲擊警方。
而且在韋家輝的執導下,這些”神探“在執行此等喪心病狂的行徑之時,完全就是往這喪心病狂的反社會形象的方向來發展。他們從未被賦予任何一個場景、或者哪怕一顆鏡頭是可以向觀衆展現出,他們如果還具備着常人的道德觀念,就應該會誕生的一種合乎邏輯的情緒流露。
其結果就是可能讓一部分觀衆、至少我是實在辦法與這些”神探“們構建一種共情的關系,甚至讓他們給觀衆留下不可諒解的印象,成為觀衆積累負面情緒的目标。對于這樣的角色,觀衆是不會願意去為之追随的,哪怕在之後的劇情讓我了解到他們的身份之真相本來就具備着濃烈的悲劇色彩,哪怕他們在窮途末路之時也同樣會保護自己的兄弟以及愛人,我也并不會有什麼同情可言,反而覺得劇作上讓角色動機很雞肋,效果上角色形象很幼稚。
其實從結果往回倒退來看,有些地方真的很矛盾。韋家輝在前面花費如此長的篇幅,不遺餘力地隻去展現”神探“組織的兇殘一面,卻又在結尾之處,将所有罪狀之根本指引向那個隐藏多年的純粹”大惡魔“林峰的處心積慮。這一來前面對那些人所刻畫的癫狂,倒多少有點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了,而至于如果覺得這樣就想讓林峰把這個鍋給好好接穩住的話......哎,那我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和2007年《神探》一樣,在具體情節上,劉青雲飾演的也還是傳統懸疑探案類型的主人公——這類主人公往往會在行事與思考邏輯上,有别于所有其他角色,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并且必須向觀衆針對影片中所有的懸念伏筆,提供最為合适的理解或者最為詳盡的解讀。
但是,在前文已經點名過,《神探大戰》他真正的影片類型是緊張刺激的警匪動作片,如果要将一個類型的主人公放在另一個故事類型之中繼續擔當主人公,據我鄙見,似乎就隻有兩種方法:一、複合故事類型,給予這位另類主人公能發揮價值的空間。二、調整主人公,保全原故事類型的平穩構建。
前者是風險越高但收益越高,後者操作簡單但收益有限,而《神探大戰》選擇的顯然是後者——雖然李俊(《神探大戰》主角)與陳桂彬(《神探》主人公)都同樣具備“看得見鬼"的能力,可是這一次在對這個“超能力”的内在邏輯上,韋家輝就做出了很大改動。相比較與陳桂彬,那非常暧昧的“我看得見人心裡面的鬼。”,李俊眼中的“鬼”則并不需要多少理解成本,而這有兩方面的原因:一、在設定上就已經更加明确。二、氛圍以及叙事上并不強調“鬼”。
李俊的”鬼“,其實已經可以用心理側寫能力來理解了,“鬼”隻是對這份偵察能力的一種可視化表達手法。他與已死之人或将死之人之間的對話、隻有他才能看得見的怪物,都是可以理解成因為他的思考模式異于常人,比所有的警察更早地知道真相。劉青雲演繹過程中那些“鬼上身”時刻,則可以理解成“代入人格法”,這是一種已經在諸多懸疑類型影視作品鐘常見的破案手法,例如《沉默的羔羊》《犯罪心理》《漢尼拔》《心戰》等等......
然而,剛才已經說道,”後者的操作簡單但收益是有限的“。剛才所指出的,韋家輝對于“神探”主人公的調整,雖然的确是成全了影片在類型上的穩定構建,可又對主人公形成一種反噬,使得該類型角色其本身的戲劇魅力大打折扣。
在前文已經指出,《神探大戰》的叙事節奏,主要是由“神探”組織的開展犯罪行動來掌控主導,警方和李俊一直都慢人一步,而這個設計的目的就在于,讓劇情有條件給重點的警匪動作戲建立起足夠的空間。但相反地,觀衆則失去了很多與主人公共同思考和推理的空間,”整合線索、消化信息、預設推理“,這些基本的探案步驟,韋家輝選擇了将其省略掉,取而代之的則是重複的”得出新結論,開展新行動“。
我明白李俊眼中“鬼”的身份,因為“鬼”就是李俊推斷出的已死之人或者将死之人,可是為什麼是這個人呢;我看到”鬼“與李俊的對話,因為”鬼”告訴他的話的就是李俊在設想下一步的計劃,可是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
直接給出信息,馬上開展行動,讓動作場面能緊湊地上演,對于已經定位好自己是一部警匪動作類型的該片而言,重點打造影片核心這無可厚非。可是,好歹主人公畢竟還是個名副其實的神探啊,隻有不停地向觀衆輸出自己的結論,可卻不顧及觀衆又是否理解你的結論,但不接受又不行。更何況,具體情節還要講述警隊又如何不信任李俊,并被真兇方禮信玩弄于股掌之中,這一來叙事又要被擠壓。
這種做法真的恰如它在影片中,李俊總是過于獨斷自我着魔破案,學不會警隊内部相處與合作,被開除是真的不冤。過于緊繃的信息輸出節奏,卻不給予觀衆可以消化的空間,這種做法,說好聽點是緊湊,說難聽點就是脅迫了。
其實,主人公類型與影片類型是否足夠契合,也并非隻是由雙方之間直接決定,而是要看到一個更小的單位———場景。“鬼”本身就是一個非常神秘的概念,而探案的懸疑氛圍與“鬼”最相契合的神秘氛圍,兩者本身在打造原理上就是近乎相同——調動觀衆的好奇心。《神探》的核心場景其實都是在打造“鬼之懸念”。
而在《神探大戰》之中 ,而“鬼”充其量隻是一個好讓劇情得以推進的解說性道具而已,影片的核心場景都是動作場面。可問題就在于,這麼個根本就沒什麼戰鬥力的主人公,無論怎麼嘗試都始終在動作場景中找不到合适的位置,并且也讓李俊“看得見鬼”這個角色設定優勢,變得其實沒那麼重要了。但其實更為嚴重的是,韋家輝而為了緩解這種尴尬,又隻能由警隊來充當潤滑劑,結果就是變相再次削弱了主人公的地位而已。
聒噪的影像效果以及懸疑色彩的占比不足,使得主人公以及觀衆失去了一個“思考”的場所,或者說主人公角色的優勢與場景屬性之間的矛盾,讓觀衆始終都摸不清自己該如何将自己代入到主人公的視角之中——我是應該期待你拿起槍去大殺四方呢?還是期待你有什麼奇妙計策智取敵人呢?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不直接做一個動作類型的主人公呢?這着實不好揣測。
但是既然沒這麼做,至少說明,該影片還是有一些懸疑場景是需要李俊來發揮一下的,不然“神探”二字顯得多空虛啊。可是那些零星的懸疑場景在這樣的一個整體基調之下還能發揮出多少效果,那可真是見仁見智了。在我看來,諸多一眼識破的設計着實讓我倍感尴尬啊。
說來可笑,可能是因為自己不知不覺已經練就出某種觀影的敏感性,看到林峰突然給阿SA綁鞋帶的那一刻,我就十分笃定“林峰絕對就是真兇",結果還沒有過個十分鐘,在阿SA脫衣驗傷的場景,我感到的是另一種“非常驚訝”:這好不容易有一個看起來有點懸疑的細節,怎麼現在的院線電影,連吊個十分鐘胃口都這麼不情願了嗎?
4 | 對于當下港片
如今原創企劃、甚至連嘗試那些從未被改編的經典IP都不容樂觀,各種舊IP的續集、重啟、真人化、多元宇宙都還在看不到盡頭地泛濫,我曾一度以為這樣的影視創作大環境,是隻會發生在當今美國社會生态環境之下的好萊塢。想不到隔着大洋的這一邊,連曾經明明隻赢得了口碑、卻慘敗于在票房的《神探》,都能被以一種這樣的方式續寫。
讓我更感到驚吓的,還是韋家輝居然親自來做件事,他到底是出于對自己過往作品的愛惜,還是出于對自己的創作困境以及當下的創作環境的無奈呢?雖然最終《神探大戰》成片質量仍屬上乘,可是對比曾經那些和杜琪峰聯合執導的衆多佳作,曾經獨立執導且同時擔任編劇的《一個字頭的誕生》,這影像風格的變化似乎有點太大了。
反而如果将近些年來那些叫好又叫座的港片,即《怒火重案》《掃毒》《拆彈專家》《追龍》《反貪風暴》,與該片放到一起比較,我倒覺得他們都有一種類似于MCU作品一樣的風格統一。其實平心而論,如果韋家輝隻是專心負責完整《神探大戰》的劇本工作,而将導演工作交付給他人,例如邱禮濤這種已經在這種類型上有足夠制作經驗的創作者,或許影片最終呈現的效果可能會更加好。
不過據說《神探大戰》在拍攝過程中甚至都沒有完整的劇本,而在拍攝過程中每一位主演人手拿着一份台詞,又據說本片已經早在2019年就已經制作完成,剩下的事件都是在經曆漫長的審批修改。如果上述叙說都是事實的話,那真的是最好不過了,因為它至少證明了韋家輝還并沒有好好發揮起來。
“港片已死”,這句話年年都有人說,但好像每一部上映都要再說一次,“港片沒死”,這是否能說明,如今各種媒體都熱衷于提及的“港味”,會不會隻是一個僞概念呢?當我嘗試把目光放的更加廣闊一點,看到的往往是香港電影無限的包容性。
從曾經成龍大哥還有連傑大哥的功夫電影、到王晶和周星馳那些無厘頭喜劇、再到陳木勝以及莊文強那些警察與卧底的故事、再到陳可辛與王家衛那些極具風格的浪漫愛情、再到杜琪峰和爾冬升那些令人深思的黑色犯罪......
而如今,如果要說近些年來那些熱門的院線港片都有一個類型上的共同特點的話,我覺得“類超英叙事”是最合适的。主人公總是有那麼個超越常人的能力(超級有錢、超級有權、超級能打、某方面天才......),反派總是那麼無敵(也是超級有錢、超級有權、超級能打、私人武裝......),故事終究走向全世界陷入危機(核彈、炸香港、炸街道、炸地鐵......),并且主人公最後一定會轟轟烈烈成功拯救其他人。
現如今全世界大部分觀衆,都持續熱衷于超級英雄電影題材的,這樣的一個全球觀衆環境,顯然已經倒逼着創作者來對自己的風格進行調整,否則你的電影怎麼在電影院跟他們有鬥争的餘地呢?世界之大環境就是如此影響了港片之生态的,而至于這樣的類型,到底還要在院線持續多久、觀衆還要熱衷多久,尚且未知,但至少可以肯定,這條曲線現如今仍處仍未看得見拐點。
其實當初看到《神探大戰》的第一款預告片的時候,我就已經察覺得即便這次是韋家輝回歸執導,也絕不可能重現2007《神探》之經典,甚至有很重的炒冷飯、賣情懷的嫌疑。一個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低成本作者風格電影,即便它在當年都是赢了口碑輸了票房,就這樣也能榨出一些油嗎?那時候内心始終這樣想着,所以本就不帶有期待。可最終還是被鋪天蓋地的好評給撬動好奇心,結果看了才發現,他和《神探》的關系,原來就隻是多元宇宙啊。應該說關系特殊的兩者,也分别标記着香港電影兩個不同的時代吧。
如今豆瓣上的評分也近乎停留在了7.0附近了,誠然絕大部分觀衆都是認可他的制作質量了,可這一對比當時還未開分的首映那幾天,國内全網各大小媒體的評價陣勢,差距可算是比較大的。最後總而言之,《神探大戰》的整體質量在客觀上是完成得相當紮實得,但是它到底能每一個觀衆在它個人觀感上覺得能有多好看,可就主要看修行了,所以我現在有點擔心的是我的觀影能力啊,是否已經逐漸走向“相對封建”了呢,就像自己的父母輩那樣,越來越傾向于懷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