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倫紐瓦的美學宇宙,在科幻架構上的呈現不論是第一部還是第二部是有瑕疵的,劇情爛俗的 王子複仇 ,千萬年後的人類還是在用刀肉搏?這是導演就原著背景的闡釋上沒處理好的不足,個人認為這是導演有意識的将科幻元素弱化為審美背景。維倫紐瓦的 沙丘 非傳統意義上的硬科幻,是對原著内核理解情況下的的“太空歌劇”式的軟科幻。

就宏大叙事,反英雄主義。能理解一些老白難和男頻爽文塑造英雄的影評,這個大部分是原著作者視角的一個局限性,維倫紐瓦改編後的第二部沙丘不如說是對宏大叙事的解構,由契妮的視角進行叙事毫無疑問的讓王子複仇具有兩面性,屠龍複仇&成為惡龍的抉擇,而理性作為“工具”&“價值”?(莫名想到德紮音樂劇主教出櫃曲zzz那照亮世界的理性“”

回歸到古典叙事,經典的戲劇沖突,這部科幻巨作非常罕見的具有古典悲劇的内核,千萬年後人類還是在重複不斷重複的矛盾和人性,古典戲劇原型非常多。俄瑞思忒亞三部曲:兩個家族的世仇,坦塔羅斯家族的詛咒。可以從主角身上窺見被命運脅迫走向懷疑,複仇與死亡的哈姆雷特。但與之不同的是保羅對複仇的決心從未動搖,一直堅定複仇的同時也防止被命運裹挾前進,最後仍然被命運掌控,想到但與命運不斷抗争依然沒有逃離命運的俄狄浦斯,最相似的是二者對于既定命運的主觀抗争。在索福克羅斯為俄狄浦斯編寫的續集中,被放逐的瞎眼的俄狄浦斯意識到人類的有限性,不再認為自己有罪,這可以結合維倫紐瓦其他作品去解讀,其實每個人内心都有對成為英雄和天選之子的渴望,真正讓人成為英雄的并非迎合宏大叙事,而是在于個人主觀能動性選擇,是沙丘既有古典悲劇結構又有與之少見的反英雄主義的巧妙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