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nlightening

當提莫西·查拉梅飾演的保羅初抵他所在的厄崔迪家族被委派托管的厄拉科斯星之後,他坐在他的房間中,一個男聲通過全息影像告訴他有關厄拉科斯星的生存智慧:這個荒涼的星球的原住民弗雷曼人會以一種類似于舞蹈的行走方式來通過沙漠,這是為了避免發出有節奏的腳步聲,它将引來沙蟲——生活在厄拉科斯星沙漠的一種巨大生物,沙蟲會吞噬一切。

...
《沙丘》劇照

在一隻蠅蟲形态的機械獵殺镖潛入保羅的房間之前,這個場景絲毫不驚心動魄。盡管如此,它依然是整部電影最重要的段落之一,除了告訴觀衆保羅的其中一種理解未知世界的方式之外(另一種當然是貫穿全片的先知般的夢境),它同時構成了觀衆可理解、可觸及這個未來世界的方式,甚至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對正在進行的觀看行為的自指:坐在某個确定的位置上,望向不遠處的前方,瞬時變化的光影正上演着視覺騙術,遵循着某種特定語法規則的聲音傳入耳中并經由大腦加工生産出直觀的意義。

在最前衛的幻想電影(fantasy)中,創作者所做的無非是背離一切人們所熟悉的事物,有時甚至是為社會所默認的道德體系,來制造出故事與觀衆之間的距離,亞曆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和朱利亞·迪庫諾都習慣于這樣做。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方式确實卓有成效,陌生的事件和瘋狂的想象破壞了人們所熟悉的常識世界,由此開拓了電影符号的版圖和意識形态的疆域;當我們意識到它已經帶給後者一座沉甸甸的金棕榈獎杯時,也無法忘記有着磅礴野心的前者是如何在最後一刻停下腳步——世界終究沒能看到屬于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它的故事最終被封存于一部紀錄片中。

佐杜洛夫斯基的沙丘 (2013)8.92013 / 美國 法國 / 科幻 紀錄片 / 弗蘭克·帕維奇 / 亞曆桑德羅·佐杜洛夫斯基 阿曼達·李爾

但丹尼斯·維倫紐瓦選擇了另外一條道路,夢境和全息影像是我們理解他所信奉的規則的原點。一方面,對于保羅、他的母親傑西卡甚至姐妹會的聖母來說,未來同樣不可及,盡管誰都不知道保羅究竟是否是天選之子,但聖母的突然造訪和保羅數次得到驗證的夢境隐隐約約地證實了姐妹會的猜測——保羅有着特異的禀賦,或許他就是姐妹會等待千年的人。是夢讓這些期待值得期待,也正是夢讓一切有了落空的可能,保羅的三個夢,恰好擁有三種不同的結局:

鄧肯如他所夢見的那樣戰死于厄拉科斯星;要求決鬥的詹米卻沒有如他所夢見的那樣将他殺死;而至于由熠熠生輝的贊達亞飾演的女孩契妮是否會在與保羅親吻時将匕首刺入後者的胸膛還尚且未知。

...
《沙丘》劇照

未知能夠帶來陌生感,陌生感讓觀衆好奇接下來會發生什麼,更準确來說是好奇自己會“看到”什麼,這是大多數科幻電影的創作者所深信不疑的法則。隻不過在維倫紐瓦的《沙丘》中,這種未知體驗并不主要來源于奇特的怪熟(uncanny)形象——要說有恐怕也隻有拉班蛇身人面的叔叔,而是夢境,它重複且簡單,卻從來不具有确定性。哦當然,還有萦繞于保羅耳畔的兩種聲音,先是李桑·阿爾-蓋布,後來又是魁薩茨·哈德拉克,他們是誰?呼喚他們名字的聲音來自何處?為何這兩個名字出現在保羅的腦海中?在這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序篇中,維倫紐瓦保持了足夠的神秘,就像他在《降臨》中所做的那樣。

全球影迷們的反響——尤其是來自沒有看過《沙丘》原著小說和大衛·林奇在1984年拍攝的版本的觀衆的肯定,證明貫穿全片的數個夢境段落,除了通過失焦的升格鏡頭及其光暈帶給人的視覺享受之外,還有力地支撐起維倫紐瓦對科幻題材的理解,那就是它不必因自身的性質而追求前衛的符号表達,而同樣可以是古典的、克制的、卻也是另辟蹊徑的。

...
《沙丘》劇照

那麼全息影像,或者說保羅從全息影像和人工智能的男聲中所獲得的信息,對維倫紐瓦的《沙丘》意味着什麼?我的答案是節奏/旋律(rhythm),如果要對這部電影做出最精煉的總結的話,它是一部關于旋律的電影。如果暫且不考慮這部《沙丘》隻是作為開篇的第一部分,而将它置于傳統的三幕式結構中,那麼它的幕次劃分無疑是厄崔迪家族在其本土星球卡拉丹接到皇帝谕旨、厄崔迪家族抵達厄拉科斯星以及保羅的父親雷托公爵被入侵的哈克南家族俘虜并自殺。

在蒙太奇被發明之後,剪輯師取代了降落幕布并将其重新升起的劇場工作人員。《沙丘》之所以是關于旋律的電影,是因為它在幕次間的切換幾乎是歌劇式的,同時又最大程度地發揮了電影之于戲劇的優勢:在片名出現之前,契妮的旁白交代了哈克南家族的殘酷行徑,他們屠殺星球的原住民,保衛家園的弗雷曼人不敵擁有大量武器的哈克南家族而不得不遷入地下城,直到皇帝的谕旨讓哈克南家族的飛船一夜之間離開了厄拉科斯星。

...
《沙丘》劇照

在随後的兩個幕間過渡段落,維倫紐瓦毫不吝啬地使用了許多大遠景鏡頭,鏡頭中的人物時常渺小如蝼蟻,以至于那句在流媒體時代被導演們以懷舊的語調說濫的“獻給銀幕的情書”在這裡不證自明,也難怪維倫紐瓦會公開抱怨華納将《沙丘》同步上映流媒體的決定。遠非無可救藥的自怨自艾,維倫紐瓦對大銀幕的執着正來源于《沙丘》的旋律性,它以極緻的細節——宏大至飛船起落的光影,微小至厄拉科斯星的每粒沙塵——填補了幕布落下與重新升起之間的裂隙,影像及其所能調度的情緒如同潮汐般漲落,若不在大銀幕觀看,畫面的細節根本無法被捕捉到,幕次間緊張情緒的不斷遞進也将無法被感知。相信我,你和《沙丘》都無法承受這些損失。

...
《沙丘》劇照

雖然當我們說影像的旋律性時并非特指聽覺,但在《沙丘》中,聲音當然不得不提及。再一次,我們回到全息影像的教益——“弗雷曼人用舞步通過沙漠,而非有節奏的均勻步伐”,當裁決官凱恩斯為了引誘沙蟲、掩護保羅及其母親而放置的沙槌發出均勻的敲擊聲時,觀衆會猛然回想起此前出現過的所有音效和配樂對于《沙丘》來說有多重要。如果在音響效果達标的影院觀看《沙丘》,你将很難不注意到你的椅背不時因磅礴的音效而微微震動,并且在絕大部分時間裡你無意調整你的坐姿,因為環境音效和原創配樂中的低音部正試圖突破視覺對意識的統治而直接告訴你的身體該怎麼做。

Dune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d7.8漢斯·季默 Hans Zimmer / 2021

漢斯·季默(Hans Zimmer)為《沙丘》創作的配樂中最精華的部分——那種不協調的快速敲擊聲,在影片開始不到一分鐘便首次出現,此後的多次出現都讓人很難不想起開頭哈克南家族的殘暴行徑。它像是某種令人不安的遺留,伴随着初抵厄拉科斯星的厄崔迪家族乘坐撲翼機前往城内的官邸的全程,提醒着這個家族即将遭遇的厄運。同樣不合時宜的還有風笛,它在厄崔迪家族的飛船艙門打開時被奏響,它似乎與整部電影以弦樂、打擊樂和電子合成樂為主體的樂譜格格不入,但當它與厄拉科斯星漫天的沙塵、穿着長袍的原住民、于兩側站立的儀仗隊以及身着戰甲和華服的厄崔迪家族配合時,卻達到了它所應該起到的一切效果:在這個飽受摧殘的世界中,封建主義和未來主義交融于一體。

...
《沙丘》劇照

與其說享譽世界的漢斯·季默是多麼天才——我們已經看到不止一位配樂師對他工作室制作配樂的模式提出批評,不如說他是一位堅持不懈且足夠聰明的學習者。他在其創作生涯中多變的配樂風格在不同時期都受益于其他同樣具有高度創造力的配樂師,單就《沙丘》而言,漢斯·季默和他的團隊似乎受到瑞典配樂師路德維格·戈蘭松(Ludwig Göransson)的影響,這位出生于1984年的新晉配樂師勢如破竹地憑借《黑豹》拿下了他的首座奧斯卡獎杯,他在《黑豹》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将非洲民樂同管弦樂和電子樂的融合與漢斯·季默團隊在《沙丘》中所做的嘗試幾乎是完全一緻的,在這兩部天馬行空的對未來的想象與現實的地緣政治相交織的電影中,實驗性的配樂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窗口,去理解任何一個好萊塢的電影團隊都不會輕易放棄的探索電影與現實之關聯的機會。巧合的是,克裡斯托弗·諾蘭在漢斯·季默因《沙丘》而推掉《信條》的邀約後将這部電影的配樂交給了戈蘭松,後者在《信條》中對其風格的恰當調整證明了他絲毫不輸前輩的潛力。

Black Panther (Original Score)8.0Ludwig Göransson / 2018

TENET (Original Motion Picture Soun7.9Ludwig Göransson / 2020

如果說總是試圖将觀衆引入其理性迷宮的諾蘭所崇尚的是複雜的四則運算,那麼在維倫紐瓦這裡,科幻是減法。清晰且易理解的情節主線、打鬥戲的從簡甚至省略(傑森·莫瑪飾演的鄧肯告訴一周後才抵達的保羅自己初次與弗雷曼人交鋒時是如何差點喪命,這一情節僅通過對話交代)、人物視點限制(保羅初次遭遇沙蟲時的主觀視角)、機位和幀率的選擇(貫穿全片的大量特寫升格鏡頭)都讓維倫紐瓦的《沙丘》沒有落入“史上最難改編的科幻小說”的詛咒中。如果有機會親眼看到《沙丘》的劇本,或許我們會為它的簡潔而感歎,進而再次感歎維倫紐瓦作為導演有着怎樣的掌控力。

...
《沙丘》片場照

在《沙丘》——準确來說是《沙丘》的第一部分風靡全球之際,它第二部分的攝制似乎已經闆上釘釘,除此以外,在第一部中保持了絕對神秘的姐妹會,也将很有可能在其衍生劇《沙丘:姐妹會》中揭開面紗。盡管我們尚未确知維倫紐瓦是否會跟進《沙丘》系列的後續項目,但他出色地以引路人的角色将這個全新的宇宙介紹給觀衆,就像尾聲中契妮轉過頭對保羅說的那樣:這一切都隻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