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过程很刺激。实习摸鱼时点开这部,被尺度惊到,但还是胆战心惊地看完了:P。前期看性侵暴力镜头感到不适,没想到看完整部片子之后竟如此喜欢,喜欢到想打六星的程度。
防人之心不可无,不要随便给陌生人开门——小孩子都明白的道理,大人反而会不够警惕。然而如果遇到擅闯民宅的罪犯,难搞。
主题富有思辨性。少年犯的问题,心情复杂。
让一位少年变坏的根源没有得到改善,却妄想把坏的变好,费尽心思消除个体的恶。艾力克斯荒废学业、交友不慎,父母却习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艾力克斯进了监狱,父母立刻找人当儿子的替身……孩子是犯罪了,父母教育问题、乃至对少年监管不足的社会环境也有部分的责任。可是站在父母的角度,谁会喜欢这样的儿子呢,父母也是人,他们的私心情有可原,难以斥责。
个体的行为本没有善恶之分,只是本性倾向于自私利己,但放在社会集体中,自私而不利于他人被视为恶,反之愿为他者牺牲自我的被视为善。为了保护部分人的利益以维持社会稳定,就必然规定可为与不可为。自私,亦是自我保护,是人的天性,也是个体极其重要的自由意志。
“善良是种选择。当一个人无法选择,他也不再为人。”杀死了自私自利、伤害他人的念头,那么在面对不得不使用暴力保护自己的危机时,艾力克斯将无法保护自己。后来艾力克斯的恶人朋友当上了警察,肆意地伤害毫无还手之力的艾力克斯,原本是加害者的他变成了被害者。变得善良,是否在某种程度意味着变得易受欺负?厌恶自我中心的罪犯,尤其是伤害女性的性侵犯,然而这份憎恶,是否足以达到一种渴望——渴望他杀死自我呢。始终认为人性之恶是无法被根除的,以这种扼杀人性的方式改造罪犯,本身亦是对罪犯施加的恶。
站在上帝视角看虚构的影视作品,对恶人恶事有更高的容忍度。再怎么讨厌,他们也无法对自己造成真实的物理伤害。可试着想象现实中发生这样的事呢?在现实中,自己有可能成为受害者。已经做了坏事的人,真的有可能会变好吗,法律惩罚究竟是以眼还眼,还是希望把坏的变好?可如何保证犯人真心悔过了呢。如果真存在这样一种途径,可以消除一个性侵犯的自我意志,保证一定能将他变成再也无法伤害他人的东西,作为一名普通女性,心里难道真的没有产生一点点愉悦与痛快吗。这份感情,源于个人的自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