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的summer holiday。影片一開始男主和女主的相處讓我誤以為這是一部像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小女孩和大叔的設定。直到男主給小女孩塗抹防曬霜那裡過于親昵,才reveal是dad and daughter的關系。
整部影片前3/4似乎并不想要講述一個故事,隻是緩緩叙述,就像是“無聊的“度假紀錄片。但是色彩和質感卓越,高飽和度、明晃晃、鮮豔的夏日色彩 – 藍天、大海、泳池、天空中零星點綴的滑翔傘、漂亮的土耳其地毯……将我拉回call me by your name中炎炎烈日下的意大利小鎮,隻不過白日的蟬鳴替換為夏夜寂靜街道上偶爾傳來的幾聲犬吠。
父親和女兒視角裡的夏日似乎截然不同。11歲是青春萌動的年紀。Sophia捕捉到那些adolescents互相之間的情欲與親昵舉動,并渴望嘗試。在台球桌旁、泳池深處、陽台上,她都無意有意地觀察那些畫面。
父親的視角更為複雜。影片中斷續穿插的撕裂的黑白畫面,以及痛苦的聲音,似乎都想要暗示些什麼,使得我作為觀衆整個過程中都帶着一絲好奇在猜測答案。
音樂秀看台上Sophia對父親說Don't offer to pay if you don't have the money後父女倆産生不愉快,鏡頭定格的最後畫面是父親走向夜晚波濤洶湧的大海,下一個鏡頭切換為成年的Sophia醒來,讓我以為這是一個女兒假日失去父親的traumatic story。除了這個鏡頭之外,前半部分某次潛水,Sophia在船上說he lied that he has a diving license, but he will be ok, 鏡頭轉向空無一人的平靜大海,也曾讓我心頭一緊。也許是因為魯莽的冒險,也許是因為抑郁症,我總覺得父親似乎消失在女兒的生命裡。
但第二天,父親在房間中醒來,二人到硫磺池中沐浴,否定了上述可能性。第二次在餐廳逃票讓我形成了新的猜想。前述特别強調850英鎊的土耳其地毯,影片一開始父女二人住隻有一張床的房間,引起二人矛盾的女兒的那句話,讓我覺得這可能是一個經濟窘迫并深受此困擾的父親。後續的場景都佐證了這一猜想:在無人的房間裡父親突然崩潰大哭,以及最後舞會放的歌曲是David Bowie and Queen的Under Pressure (one of my favorite songs!),現代人完整外殼下包裹的實質是生活重壓下破碎不堪、痛苦的内裡。
這部影片讓我想到前幾天看到的影評:講述當下影片大緻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情節緊湊,充滿轉折,叙述一個特定故事的影片(可簡要理解為美國商業片);另一種則是後現代主義下,不講述故事,not intended to teach you a lesson, 隻是讓情節自然流淌,留給觀衆解讀。
我想曬後假日屬于第二種。在以前,我對于這部影片的評價大概率是“無聊、莫名其妙“,而最近幾年(尤其是最近一年)個人的經曆也讓我非常能理解父親,尤其是在無人的房間突然開始”無理由“崩潰大哭那一幕。而那部影評對于兩種類型的區分也使我意識到電影并非隻有美國商業片那一種狹隘的類型,《留給女兒的日記》、《曬後假日》這種接近純粹記錄的影片也具有自身獨特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