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父母愛情的時候還挺喜歡這類題材。這部家庭劇主要刻畫的就是生活中的家長裡短,以王家為主,同時描述三組家庭,三組家庭也各有千秋,總是能從他們身上找到身邊人的影子,也在這種劇中看看父母年輕時候的樣子,因為從我有記憶以來他們就已經是“爸爸媽媽”了,也是我對父母印象的缺失。。。
以前總是不理解父母的相處,每天不吵吵鬧鬧,兩個人的喜好也是南轅北轍,但為啥還能過一輩子,看完我好像有些明白了...簡單聊聊
第一組:王憲平和劉淑霞
王憲平一出場就是在捉賊,一個一定要按規矩辦事、不喜歡搞特殊的人;相反,劉淑霞的出場是在卧室,手裡捧着一本詩集,坐在床上嘴裡讀着詩,一看就是有點文藝女青年的感覺。一家五口生活在一處不大的平房裡,兩個人的交談好像也沒有很多,反而是姥姥這個形象和憲平更好的樣子(甚至一開始我誤以為是婆婆。從性格上來說,一個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男子主義,一個是走在時代前沿有生活儀式感的女性,兩個人的結合還挺巧妙的。印象最深的就是淑霞說憲平不懂她,缺少了她想要的浪漫,但是這位傳統意義上的男性在妻子遭遇難産後,也會果斷放棄集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想法,甚至想着要去結紮,這點還蠻出乎我意料的,他是傳統但是他也是接受過新思想的人,隻不過他是性格上的傳統不善言辭罷了,他眼中的浪漫就是幹實事。從自身條件來說,淑霞在辦公室工作帶着自己的媽媽生活,憲平在保衛科工作帶着自己的弟弟生活,兩個人都有着穩定的工作,所以就蠻符合當時那個時代擇偶的硬性标準,家庭匹配。開始的時候認為楊大山的浪漫适合淑霞,但是越往後看越發現淑霞是不可能看上楊大山的,她媽不同意就算了,她本人也是那種比較愛面子看重評價的人,所以單從這點上楊大山就被pass掉了,她和玉樹更不用說,兩個人都去搞文藝沒人搞錢是肯定不行的。從憲平的角度來說,他有擔當,可以扛起一個家的重任,雖然偶有直男式發言,但是心裡想着的全是這個家,他和淑霞是脾氣來的及去的也快,礙于面子可能不會說好聽的,但是也會主動求和。他們兩個人的愛情就是在相互接受、慢慢磨合成彼此喜歡的模樣。

第二組:東方玉樹和傅瑩
這組組合像是男女拿反了劇本,但是更像是東北家庭的味道,搞文藝的可能不是老媽而是老爸,家裡做主的不是老爸反而是老媽。他們兩個人的愛情在我看來是互補式的,一方沒有的特點在另一身上體現的淋漓盡緻,而且兩個人都是在廠子裡的食堂工作,身份也很匹配。傅瑩的性格,大大咧咧很有親切感,做事果斷,兩個人吵架發脾氣的是她,最先沒事的也是她,她簡單快樂,容易滿足現狀,她喜歡操心管事,所以家裡她說的算;玉樹的就是比較細膩,容易害羞,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也單純善良。他們兩個人的相處是劇裡我最喜歡的,雖然性格上截然不同,但是意外的和諧,傅瑩會尊重玉樹的愛好,玉樹也會更體諒傅瑩的性格,再加上兩個人都是很單純容易知足的人,在一起有點就會很幸福。我其實蠻羨慕他倆的感情,互補的感情,和比找一個和你相似的人來說,才是是最合适的愛情。

第三組:楊大山和方慧
他們兩個人的片段雖然不太多,但是楊大山的個人印象還是蠻深刻的,他和王憲平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楊大山為人處事比較随意沒有那麼嚴格,對待家庭就是以老婆為中心,會做各種小驚喜哄老婆開心,是本劇最浪漫最懂女人的男人。他風趣幽默有點小混混的感覺,可能一開始喜歡上的是方慧的外貌,但是他真的對老婆是各種好,讓你隔着屏幕都羨慕的那種,有種把女神娶回家捧在手掌心上呵護的感覺。對于方慧,第一個鏡頭是在廣播室,她是廣播員,身上有着和淑霞一樣的文藝氣息,但是做事喜歡低調,總感覺她嫁于楊大山是當時的被迫選擇,可能因為兩個人風評在當時不太好的緣故下,她選擇了楊大山,或者是被楊大山的真誠所打動。方慧和淑霞一樣,她其實是喜歡浪漫的,隻不過她不外顯,所以面對楊大山準備的小驚喜小浪漫她心裡也是開心、享受的。可能兩個人愛情的開始是迫不得已,但是也會變成細水長流。

三組家庭的組合可能最開始在我們觀衆眼裡總是覺的差點意思,但是确實最适合他們彼此的,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生活中總會有磕磕絆絆,總會有互相不理解的時候,但是經過時間的見證,就像yg中說的歲月如歌,磨合中見證一代人的愛情,酸甜苦辣鹹是日子、身邊這個陪伴自己走過青春和風霜的人愈發珍貴。也許他們不一樣,但他們是彼此最合适的伴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