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很大,但成果慘淡,很難說是導演、編劇的江郎才盡,還是電影環境的如晦風雨。上半部分,從學曆門檻,漸漸轉向新聞理想,帶出礦難、賣血、代檢等社會問題,聚焦記者這一群體,本來是頗有看頭的,但礦難一段的潦草處理,成了電影的首個敗筆:注定講不好新聞業的故事。
下半部分,更直接由代檢,轉向了社會對乙肝的歧視問題,新聞業的問題被簡單化地處理成“客觀理性”(黃江)與“為弱者發聲”的二元矛盾,影片的焦點也徹底轉向了社會歧視主題,這一突兀的焦點成為影片的第二大敗筆。
而影片在處理社會歧視議題時,處處可見模仿《我不是藥神》的影子,但《不止不休》除了韓東稍有弧光外,其他人物都極度扁平,不少豆友也吐槽過唯一女性角色小竹的裝飾性質了。處理乙肝議題時,《藥神》實際上并不涉及太明顯的社會危害性,但代檢确實是違法,這注定了《不止不休》不能太持批判态度,由此也使它與《藥神》之間的張力差距不是一星半點。《藥神》表現的,是弱勢人群與壟斷資本抗争,且白血病并非傳染病,因此更易引發全民同情,但《不止不休》想要表現的,是弱勢人群鑽法網之疏漏,在刀尖上跳舞,最多隻能批評立法的滞後性,且因為傳染病本身便涉及群體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的敏感關系,并不能太過偏重某一方(即使乙肝的傳染性有限)。這種種掣肘,便導緻這部電影最後隻能采用歧視-由記者發聲呼籲-國家反應的、由新聞業外殼包裝社會認知主題的主旋律叙事,這便是影片的第三大敗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