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無聊的下午我順手打開了中國電影資料館的APP,看到當晚的《女人的故事》還有餘票。面對晚上無聊的創新創業課和十塊錢的票價我不難做出選擇,于是一個人坐上了345快去到熟悉的德勝門西。

先說一下缺點吧,個人感覺配樂什麼的還是有時代的局限,以及一些鏡頭的轉化還是顯得粗粝,最重要的是老電影沒有字幕加上有時代感的台詞語氣實在有些難受。當然了,瑕不掩瑜,這些小細節不妨礙這是一部具有價值的電影。

故事情節很簡單,就是三個女人迫于生計,下海經商賣腈綸線。最先出場的是金香,她被“換親(女方嫁給男方條件是男方的姊妹嫁給女方的哥哥)”許配給一個啞巴,母親勸說的時候都是要金香為家裡着想,不能因為家裡窮娶不到媳婦而“絕了後了”。同時,來子媽也在為自家小叔子娶不起媳婦而憂愁,得賺點錢才能娶得上好媳婦。小鳳家的情況就更加糟了,隻有五姐妹的家裡已經被村裡人恥笑“斷子絕孫”了。三個女人的煩惱其實都是一樣的,根源都是重男輕女。一個女人是不是好女人要看她是否為丈夫生兒子,又是否能為自己的兒子、哥哥甚至是小叔子幫忙娶媳婦生兒子。這一套評價體系在村落的聚居生活中貫穿始終,沉重的壓迫感撲面而來,女人是男人的附庸,來子媽沒有自己的名字她的身份依附于她兒子,而如果金香真的嫁過去估計就變成了“啞巴嫂”吧。更令我不寒而栗的是,這種評價體系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存在—我的母親三姐妹從小就要被村裡人指指點點,而我的奶奶也一直在渴望她唯一的兒子能生個孫子…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陪丈夫高考好幾年的妻子,為了生個兒子而超生流浪的孕婦…這些都是真實存在的情況,集中在這部電影裡更全面的展示了在男權社會下女性的生活狀态。

萬幸的是,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女人們也可以經商,取得跟男人同等甚至更高的經濟地位,在農業社會這是相對困難的—雖然在這部電影鏡頭裡我也隻看到了女人勞作的身影。同處困境的這三個女人,一起背着腈綸線,翻山越嶺搭汽車坐火車,走向外面的世界想要掙錢來改變自己的命運。當然在這途中,有更多的困難等着她們:同為女性的售票員會冷嘲熱諷“女人出門做什麼生意啊”,在北京的她們作為“鄉巴佬”會被各種冷眼看待,還因為沒有經驗被騙錢,被重慶本地人欺負…男人要吃的苦(城鄉差别、地域差異)一點沒少吃,還要受到女性獨有的性别歧視。三個女主角在過程中的表現也都很真實:會因為被騙錢而哇哇大哭,也會跟城裡人拌嘴而賭氣要“家去”。但我們更需要看到的,是她們的百折不撓,靈活變通,這些人的美好品質并不因為她們是女性就缺席。

除了對女性的肯定,這部片子的超前的讨論如今仍是先鋒:30歲不結婚的就是剩女嗎?女人有穿衣自由嗎?婚前性行為可以嗎?如何平衡家庭和自我?導演給的答案很明确:30歲不結婚一樣活的自在,自己掙得錢想怎麼花怎麼花錢,愛穿什麼穿什麼,發生婚前性行為“我吃什麼虧了?礙着誰了?”我很高興35年前這些問題就被搬上大熒幕讨論,我也很難過35年之後我們的讨論仍然止步于此甚至可能無法在大銀幕上見到了。

最後她們回到村裡,來子媽會要丈夫過來接她,不再是那個逆來順受的家庭主婦,她也是丈夫的妻子是要被關愛的人;小鳳賺了錢讓妹妹們可以在村裡擡頭做人;金香也有了另外二人的支持,要去法院解除她與啞巴的婚姻關系。她們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封建的、迂腐的評價體系,活出了自己。讓我又想到她們在山城旅店,一起看着重慶的夜景,眼裡有光,心中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