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 87版的服装首饰场景道具很粗糙,既廉价也无法跟古代真实的贵族生活相比,但是我们都知道电视剧里的道具本来就是假的,提到锦缎的时候用化纤、黄金用黄铜,珍珠用塑料那都是87版主创在无力还原历史的情况的所作所为,所以看在这点上暂时不谈那些。
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观众感受到和相信,这些东西很美很贵重。
我不得不说,在87年,87版诞生的年代,它其实还是成功做到了的。

年纪小点的吧友可能完全没记忆(这句在充大辈,其实我也没什么印象),那时候人们还处在计划经济凭票供应粮油布的尾声中,红楼梦之前根本没见过这种古装长片,没有比较没有鉴别,而屏幕里那个世界的精致华丽气派规矩是在49年之后出生的绝大多数人做梦都想不到的,完全被震撼了很正常。


那天跟着我妈看了一集87版,看到秦可卿带的首饰上红色的水滴型玻璃珠的时候,突然被遗忘了很多年的记忆鲜活地浮现出来,乱激动地跟老妈说,我曾经觉得这个珠子是世界上最漂亮的东西。
很多真诚的87粉,也不过就是陷在这种少年时的梦里不肯醒来,就像曹公陷在他少年时的梦里不肯醒来一样。

87版现在看完全不符合古物实质,但真不是因为道具的廉价。
除了道具受到时代的物质条件限制以外,还有一个更有力的理由,87版受戏曲影响很深,而古典戏曲是一符号化很严重的艺术形式,在舞台上“抬手门自开,挥鞭马就走”,观众首先要接受这些设定,然后才能谈得上感受,如果根本排斥这些设定,只会觉得这都是些神马?在这个前提下,草台班子也能演出王侯佳人。
87版的化纤布料,做个不甚恰当的对比,就像10版的额妆一样,观众首先要默认这是极富丽极有身份的妆扮,然后融入情境中去欣赏它的趣味,当然我知道,对现在的观众来说,这样去看87版实在是很难。不过这应该就是那群真诚的87粉(纯褒义不要想歪了)的逻辑基础。

现在开始谈论87版最大的,不应被原谅的错误(之所谓不应被原谅,就是因为87违背了原著)
87版情节上三个最大的缺憾是,没有命运,没有诗社,自编结尾。
后面会细说,我们可以先看看,当小说去掉命运,去掉诗社,先不看结尾,剩下的是什么?
相当篇幅的贾母主持的宴会,一定篇幅的大家庭的鸡争鹅斗糟烂污秽,和几对男女的爱情故事,而且其间少不了小人拨乱。
眼熟不?除了宴会的场面其他电视剧学不来,剩下的就是最通俗的电视剧套路,这不好说是谁学谁,只能说是最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
曹雪芹在元宵宴一节,借贾母之口自重身份,和“那些”小说划清界线,但是事实证明,即使是红楼梦,也越是往“那种”套路上改,越会受更多的人欢迎。

首先从定位上就错了,把一段两小无猜的爱情讲述成了“荡气回肠撕心裂肺”的反封建故事。道具什么是可以勉强看成时代限制(但是依然不可原谅),但故事味道首先就不对。

小说开篇写神话,作者的目的我不知道,客观作用是隔开了读者和小说中的世界,有了距离感才能去欣赏,第五回就出现判词,揭示人物命运,更加强了一种“看戏”的感觉。
87版删掉神话和梦游的情节,撤掉这个障碍,要的就是观众的代入感,跟着人物笑跟着人物哭,有人总结过,管这个叫“三姑六婆式红楼梦”,还有一种是索隐派的“侦探式红楼梦”,作为电视剧来说倒也很符合本分,但是完全谈不到什么艺术高度了。
而且87版里本该是梦游那节,剧情实在看不懂,躺下的宝玉看着可卿,接着就变成可卿病重了,躺着的成了可卿,宝玉反而坐着,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网络上的版本是剪过的。


其实整部87版里,像这样因为剧情或者对白产生的基本叙事都成问题的地方比比皆是,这时候就有两种看法,你熟读红楼梦,所以知道它在讲什么,剧集的错讹对你不构成影响,另一种情况就是没读过原著或根本没认真看,所以自然看不出剧集的问题,看着画面上的人动来动去就是了。

接下来有关可卿的段落,是87版最大的遗憾之一,因为它实拍了曹公自己删掉的淫丧天香楼。
要拍淫丧这段,并不是不可以,它实际上弥补了小说叙事上的一个大漏洞,但是具体要怎么处理细节,这就是导演自己的取向了。
89电影版也叙述了这个情节,但是完全是背面刻画,颇有古诗里偷情不说偷情,说“花影动玉人来”的委婉功夫。
87版则是公公压倒了媳妇,内衣上线在胸部下限上。
今天我们可以毫不讳言地说,这就是导演在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
导演拍摄了一部“三姑六婆式红楼梦”,在可以做色情文章的时候毫不扭捏,那么我们要回过头看看被删掉的命运、判词和后面会说到诗社到底是为什么被删掉的?真的是因为网上流传的“80年代不允许出现封建迷信内容”的原因吗?
因为同时代拍摄的西游记、聊斋等电视剧,我们可以知道这个理由根本是无稽之谈,而从前面导演的取向我们能看到真正的原因,这些命运、判词和诗社等等,这部电视剧预设的观众群不会感兴趣,或者完全看不懂。


我无意对87版多加苛责,因为在它诞生的年代,连小说红楼梦都在被用阶级斗争思想歪曲了几十年后刚刚得以喘息,观众的欣赏水平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问题,所以87版致力于做普及,而放弃了相当大一部分的思想性艺术性。它也的确实现了它的目标,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同时普及了小说。
但是普及版就是普及版,一定要把它抬举到一个多高的艺术水平上,这种错位会造成一种很强的喜剧效果。

清楚了87版红楼梦的定位,诗社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这个大观园中所有女孩的诗意、美好、才情、个性、闲情逸致的集中展示,在一个“三姑六婆红楼梦”里,被删掉是正常的,留下才奇怪,因为它虽然是小说的着眼点,却跟87版格格不入,芦雪庵那种大家抢命的热闹戏还好,其他时候静静地作诗静静地评,剧情马上冷场,所以导演编剧们删了什么留下什么,逻辑再清楚不过了。
而僧道不出场,导致了姐弟俩被魇魅之后靠针灸解决问题,这种完全没逻辑的剧情,都是神话部分被删掉的池鱼之殃,而且马道婆之前给赵姨娘纸人,其实也让“删神话部分是因为当时不允许出现封建迷信”这个说法不攻自破了。现在想想,如果要改,干脆魇魅改成下毒,至少还能成全剧情的合理性。

编剧的怯弱在前八十回的剧情里其实已经暴露了,不过前八十回好歹有小说原著的架子撑着,所谓不失大格。如果说前八十回还叫借曹公之口讲导演的红楼梦,那最后六集无疑是导演亲口讲导演的红楼梦了。
而且87版的八十回后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比现在市面上能见到的版本,更接近通行本后四十回,有黛死钗嫁的情节,这是在红楼梦吧一大堆人共同回忆的结果,可惜到目前为止找不到视频。拍了两个版本的结局,导演对剧情的不自信可见一斑,并且就是在最后留下的自编版里,也还是保留了通行本的黛玉焚稿情节,这的确是很有眼光的做法。

87版最后6集,抛开通行本后四十回另起炉灶,号称是根据小说和脂批探佚的成果,结果只是再一次证明了其他后续无法望通行本项背。
像狱神庙还算有着落。
湘云和凤姐的结局真是不知从何说起了。
妙玉无交代。
探春出嫁前还跟赵姨娘和解了。和解这节很小,但是能充分看出编剧阅历的缺乏,首先说小说和红学研究没有任何提示说探春有和赵姨娘和解的可能,所以这完全是自出编剧的机杼,然后我们可以拿一个对照组看看大家庭妾出的子女和母亲的关系,就是大宅门里的佳莉和九红。
同样是妾出的女儿和生母,同样是巨大的隔阂,同样是从此一别再无相见之日,所不同的是,佳莉最后心里已经承认九红了,却依然囿于自幼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放弃了见九红最后一面的机会,直接导致了九红的死亡。大宅门续很多地方很不给力,但是这节极其震撼人心,这部电视剧也是导演根据自己家事改编的,我相信这个段落一定有原型。
相比87版让探春和赵姨娘在毫无铺垫的前提下和解,相信血缘毕竟可以战胜一切,是一种多么天真肤浅的想法,实在无愧于它“三姑六婆版红楼梦”的标签。

抛开探佚,看看编剧在延续前八十回文本气脉上又做得如何呢?
我们现在都知道,主人公们的年龄,大体是随着小说的情节铺进在成长,从宝黛小时候的两小无猜,到后来情窦初开,言行亲密,心里互相试探,再后来年龄大了,知道避嫌,举止合礼,态度宽厚,其实心意相通。
在经历了这个完整的过程之后,最后6集中,导演让宝黛在送走探春后,夜晚在树林里私会,双手交握,宝玉伸手擦黛玉的眼泪,安慰她,如果不看演员的外貌只看剧情,会让我恍惚跳回宝黛十岁左右的时候,不是幼年时的二人不能这么“失礼”,是什么促使编剧不顾合理性作出了这样的剧情安排?是探佚的结果?是体贴曹公原义?还是编剧的审美取向?或者对最广泛观众的趣味的迎合?

综上,只能说87版的编剧和导演,在有原著做坐标轴的情况下,表现尚且波动得跟正弦曲线一样,在失去小说依托的时候,大半荒腔走板。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系统地对小说情节删减添加,最后拍出了一版相当片面的红楼梦,但是因为诞生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从而对这本小说的再次普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点讽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