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談原著
我自認為可以算原著的忠實粉絲了。三部曲從高中時上數學課偷看,到後來自己買珍藏版看,再到把電子版翻來覆去的看。我認為我自己比那些跟風來看來評論來寫影評的人寫這些有資格的多,尤其是那些在這個電視劇出來之前隻聽說過劉慈欣寫過的三體獲獎這件事的人更有資格。
首先是原著第1部,第1部由于是開篇科技設定局限性,再加上劉慈欣當時寫的時候讀者沒有後面兩部作為閱讀延伸,在當年的評價一般。
至于獲獎,要感謝譯者那強大的功力,更重要的是要感謝寫了那一個特殊的十年。就像某位知名人士說過的,西方的文學獎評的都是“以揭自己民族短和國家傷疤為基礎”的“變相賣國”。就以第1部的水平,如果不是那10年的往事,絕對獲不了獎,西方媒體翻拍的時候也注意到了,我估計大劉自己也認識到了,不然也不會把改編權和影視化權那麼低的價格賣了。
整個三體,最好,也是能成為經典的點,在于他的“科幻真實性”,也就是普通觀衆常說的硬核。但第1部着實缺了點硬核的功力。
第一點,以我一個電氣人的視角,大劉作為一個普通火電廠的普通工程師,抛開家庭和其他等因素,他的電氣專業能力絕對一般,當然這其中有時代的因素,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對稍微高級一點學術圈見識的匮乏,也不了解那些人的接受力和包容力。至于導演和編劇,那就更扯淡了,就像網上常說的“窮人不能寫爽文”——那些人為什麼自殺這個原著設定好的包容率低,沒法兒動,但至少拍的什麼學術環境,學術會議的環境,科研人員的基本素質,這些都以扯淡為主。
網絡有不少說得到了某某單位的支持,具體支持了多少不知道,但我敢肯定的是裡面沒有一個既懂學術,又懂影視劇的人在參與,至少外行津津樂道的學術尬段子,比如沙瑞山在實驗室想靠着一舉一動來複現當時的成果,就是純屬的内行看笑話的那種,工科類就根本不可能容許,這類人不去找原因,在這邊瞎J兒亂談,根本原因還是自己的專業技術薄弱,沒有辦法找出原因,隻能繼續于飄渺的希望。
網上有很多例子,比如說為什麼某某電路上炷香就好了,答:那地方有點短路,溫度高一點,膠皮收縮一下就通了。更扯的是生化,在某某步驟當中無意間污染進了自己不知道的物質,結果導緻了反應的成功……這類人看着偶然間的成功,沒有能力找出原因,自然寫論文也就沒有關鍵點,别人複現自然也不可能成功,趁早清出去為好。玩梗歸玩梗,但是由于現在碩博數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很多爛學校,相當大部分的碩博生沒有較強的科研能力,也沒有好的課題組,導師也沒有好的項目,自然得熬畢業,混學曆。
可能沒有人看到這,萬一有讀者看到這,可能會對我直呼那些學校為爛學校感到不平甚至不憤。不能要求感同身受,但是我相信相當大部分學術圈裡的人,對那些論文垃圾,對那些隻能發個水刊,影響因子低于5甚至低于1,整天在網上喊就業環境不好,工作環境太卷,研一研二天天像過年研三才開始着急的SB研究生深惡痛絕。對那些沒能力拿國基,一問問題就不懂裝懂答不到點上,卻很能接橫向掙爛錢,對真正的科研貢獻微乎其微的智障碩導博導,恨不得通通拉出去都斃了。
第二就是科技水平的問題,第1部裡的科技水平已經超出現在太多太多了,緊接着第2部裡面有一個整個三體裡面最大的敗筆:大低谷過後的文藝複興和科技複興,三體人就那麼好,開始不管控了?如果說是我們的文化反過來影響三體,那至少多些點字兒鋪墊一下吧……
至于這部劇,如果不是原著的光環在,故事結構好,就一個純垃圾,論述都不想多論述。比如劇中自創的兩個角色雖然圓了一定的故事邏輯,但是圓的并不怎麼樣,反倒是這兩個角色本身都刻畫的太過刻意,戲份挺多,我并沒有專門去了解過,但是很給一種投資方有意安插的感覺。
寫到這裡,額外,評論一下某位人士曾在節目中說的懷念煤老闆他們不幹預創作,隻指定女演員的那個時代。真的,後面有機會我一定多扇他倆大耳光,就算他死了,我也要在網上多扇他兩耳光。更可笑的是,還有不少智障觀衆在底下評論說煤礦的安全生産老闆知道不能夠瞎幹預,外行幹預是會出事的。這話是沒錯,但是這話絕對不适用于之前我國那種各地小煤窯林例,國有煤窯管理混亂的那個年代。
這些問題,空談寫字寫文章都沒有一點意義,但是我還是想把它寫下來。不幹預你創作?讓你接受清朝文化洗白和複辟組織的資助就是不幹預?讓你接受海外訪華資本的贊助就是不幹預?很多普通人都不知道那個年代那些人猖狂到什麼地步,連最基礎的中小學生教材都能夠為了自己的利益在這裡胡編亂造惡意誘導。相當多的學文的中高産都不知道在理工類方面國家的困境和無奈,那些人表面說的一切都無所謂,他們的根本都還是自己的利益。但偏偏就是這些人,又最能煽動那些受過點教育,但是文化程度不高的群體……
借以下内容談一談中國科幻的弱點以及科幻對基礎科學教育發展的相關意義
學科的帶頭人,某一領域的推動者,大多數要麼是在這方面可以稱得上天才,要麼是極緻的興趣愛好者,其中相當多數,是因為早期的各種精力激發起對該研究方向的熱愛,并由此激發出自己潛在的天賦。
從整個社會學來看,在人口基數一定時,社會誘發環境一定時,所産生和所帶來的各領域内的天才天分都是一定的。但可惜的是我國社會的誘發環境,雖然整天都喊着學好數理化,但是因此真正熱愛的人并不多。雖然從事數理工醫等方面的人員和學者都不少,但是如果給他們一個不考慮個人未來發展,不考慮個人和家庭等生存環境,他們當中大部分都會換工作。
雖然政府和社會已經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增加從事這些方面的人員基數,由于社會誘發條件不變,在人員基數增加時,所産生的“天才”數量也會上升,但可惜的是這些增加的人員可以成為學者乃至大學者,但他們當中很少很少有人能成為最頂尖,能夠劃時代的大科學家。因為什麼?因為并不真正的熱愛。
真正的熱愛要從小開始激發,并且一直培養,最終形成真正的愛好。對于科技工作者而言,最好的興趣激發的介入條件就是科幻。
放眼全球也就歐美部分國家能夠刻畫盛行,其中以英美為最著,比如英國盛行的神秘博士,相當有激發條件。雖然他們絕大部分影音娛樂也都是以各種腦殘影視劇為主,但是他們的基本盤并不是人民大衆,而是各類廣泛存在的中産階級。在反觀國内,很多的中産階級忙着從事金融等能夠迅速的截取利益,剝削人民的行業。很多由科技出身的中産階級也都忙着形成自己的小學閥,雖然國外的學閥現象也很嚴重,但是人家的基本盤是有社會關系網的中産階級……這其中的利害關系并不是幾個字能說清楚的,尤其是在幾任領導班子都不敢碰這個話題時,空談在這裡顯得一點意義都沒有。
窮人不能寫爽文,數理學渣也無法想象頂級學術圈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整個8季的觀後感
看到最後隻有一個感歎,雪諾挺可憐的,從小待遇就不太好,加入守夜人連續的作戰和背叛,後來為了北京的人類打赢了私生子之戰,又拉來了軍隊打敗了夜王,後來又除掉了龍媽這個潛在的暴君,真的是為了生者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最後還被發配到長城之外 ...
一個拙劣的跟風,一個可笑的翻拍
先不談原作和其他的糾紛,還有男權女權怎麼樣,僅僅談談這部劇。這部劇有明顯的慶餘年的影子,不能算效仿,但是影子很重,能很明顯地看出來出品方和導演都想複制一下慶餘年的成功,從張若昀和田雨的客串能明顯的看出這一點,但可惜網劇終歸是網劇,制 ...
奧維爾第3季部分原因分析
換公司了,福克斯被迪士尼收購,就從福克斯換到了hulu。定位從有深度的科幻喜劇變成了有喜劇科幻元素的社會片,編劇也隻剩下了男主一個。換風格也是被迫的事,hulu就喜歡拍這些社會反思劇,好聽點社會反思,難聽點私貨太重。近些年美劇不疊加 ...
七年鑄一劍,一落七部歸
結束了,最後的大結局很圓滿,很高興虐了這麼多年的科學組終于在一起了,還有了女兒。梅也終于停下腳步,和弗林特一起去科爾森學院讀書。麥克和yoyo最後似乎沒有在一起,兩個人現在都有了自己的團隊。麥克在飛行航母上,應該是第2季中科爾森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