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和三個朋友看完回來不到倆小時 旁邊還放着我在電影院買回來的一大盒鹹味爆米花 一直在琢磨這部電影終于琢磨出來了一點東西 趕緊寫一寫
為什麼我說我這麼直觀的感受到了兩極分化 是因為當我還沉浸在片尾曲嘎嘎的that's life當中 還沒走出影廳 朋友就已經憋不住了開始吐槽 說“怎麼這麼難看” “怎麼一直在唱歌” “我沒打呼噜吧?” 之類的評價 确實 坐我旁邊的那個朋友在電影的中間 完美的搭上了這個完美的入睡時刻 閉上眼睛在旁邊睡得非常安詳 那個時候我也是有點困的
我想了想我困的理由...小醜第一部是我前天才看完的,之前一直沒興趣也不想看,還是因為第二部有嘎嘎,而且很喜歡裡面的爵士配樂才想着為了補全故事情節 看了第一部
當你看完第一部的時候(包括我) 也許我們都在試圖期待一個哥譚暴亂的大場面(預告騙就很好的騙了我們) 當我們努力瞪大了眼睛 結果等來的隻是法院的一個大爆炸——兩分鐘的鏡頭,全片最大的大場景鏡頭。 我們期待的哥譚暴亂,械鬥,激情的配樂,什麼都沒有發生,全篇就這樣有些“淡淡”的結束了,所以我很能理解我的朋友們急不可耐的吐槽或者入睡的原因。也認為這是大家都在讨論的“小醜2 兩極分化”的真正原因。
我發現我是在兩極分化的現象中選擇“喜歡”這一級的。先不說對電影的細節為什麼喜歡,就憑現在看完了倆小時了,我還是處于一種後勁兒很大的悶悶不樂的狀态,更别說在看電影的途中我整個人處于一種非常壓抑和揪心的情緒中無法跳脫,而且也沒有看完之後,迫不及待想要打開豆瓣,像寫《默殺》吐槽影評一樣吐槽這部電影的氣憤,這部電影對于我來說就是我喜歡的。
先從最簡單的歌舞入手。全片都采用了jazz類型的配樂,jazz這種音樂類型放在現代來說就已經是兩極分化的代表了,喜歡聽的人天天都在聽,不喜歡聽的人最多聽一遍就關掉。這也難怪嘎嘎女士發了電影的衍生專輯《哈莉奎茵》以後 我身邊的歐美樂粉都在吐槽這張專輯”太爵了不喜歡”。配樂就已經讓這個電影走上了兩極分化這條路,頭也不回。
更何況,大家覺得非常無厘頭的“從頭唱到尾”,“突然開始唱”,“過渡很僵硬”等槽點。大家能看出來,這裡面的歌舞片段都是亞瑟的第二重狂想。它們是腦海裡的美夢,是精神狀态的一種發洩。我認為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演着演着突然開始唱歌跳舞(我認為和所謂的印度歌舞片是有很大區别的,别拿兩者類比)。因為這是亞瑟精神狀态極具不穩定的表現。
所以我真的很能理解覺得不好看的人是為什麼,因為這種表現形式真的真的很抽象——
而且音樂真的很爵。
再從劇情入手。我認為第一部獲得如此大的成功的原因是,大家都樂于看到一個爽文男主複仇的戲碼。我們隻想看到黑化的小醜,站在如此衆多的信徒中間,當着暴亂的國王,點燃手中的火柴,殺掉一切欺負過自己的人。這是所有人的投射。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做到這樣,于是我們把我們所有的感情投射到了小醜身上,小醜做到了,也就代表我做到了。這也是爽文為什麼爽的原因。一種單純而直白的情感發洩。
但在第二部中,我們最期待的滿臉油彩的小醜,也就出現了不到三分之一。大熒幕上一直“賴着不走”的那個人,是瘦脫相的唯唯諾諾的亞瑟。他隻有在哈莉奎茵在身邊的時候,才能稍微獲得一點自信。這種類似于“窩囊廢”的人生,叫人如何敢代入?
甚至亞瑟,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代表。試問屏幕前面的我們,誰能做到一下子這麼多信徒簇擁,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呢?正是大篇幅的“窩囊廢亞瑟”,也直截了當的刺痛了在座觀衆的心,想起我們生活中有苦難言的點點滴滴,逼着我們直面我們最脆弱不堪的一面,直面我們夜晚時不時咀嚼的,尴尬到抓緊小被子的時刻。
人生最難的,就是直面自己最不堪的那一面。不是所有人都可以娴熟的,反複的做到這一點。
說實話,誰抱着這樣的心态來看複仇爽文超英R級電影啊?至少看完第一部的我們都認為第二部是所謂的“複仇延續”,當然結果是“潑冷水潑了一頭”。
所以!如果你單純為了看小醜複仇,那還是算了吧。他複仇很失敗。
人都是慕強,恐弱的。第一部的小醜讓觀衆成功的“慕強”,而第二部的小醜則讓人嫌棄的“恐弱”。
當你把臉上的油彩都洗掉,你還是那個瘦弱畸形的亞瑟,哈莉奎茵都會嫌棄你,離開你,把你奉為神的獄友也會覺得你是個廢物,拿刀去解決你。
因為你不再是他們合适的投射載體。你瘦弱的身軀無力承擔他們慕強的眼光。
所以亞瑟,在一瞬間失去了所有的作用。他還是那個善良而軟弱的打零工的。
小醜這個面具,到底帶給了他什麼?他改變哥譚市了嗎?沒有。他收獲到時時刻刻圍繞着他的信徒了嗎?沒有。最後他鮮血淋漓的倒在地上,伴随着“that’s life”音樂響起,that’s just his life.
最後上個價值,如果每個人都能盡力去做到将心比心,換位思考,不慕強,不恐弱,這個世界就會少一個恐怖的哥譚鎮,多一個快樂善良的亞瑟。
你和我,我們都有可能成為亞瑟。請不要成為joker,隻是那個善良的”happy”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