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發瘋文學”、“癫子文化”已經成為網絡沖浪必不可少的時尚單品,我以為我已經對這種語系下的文化産品完全脫敏,甚至會完全蔑視他們的自嗨。
但《從21世紀安全撤離》讓我重新意識到,在這個集體失去信仰,每一天都在經曆人生經驗被摧毀的時代,我們依然需要發瘋,需要發一場有内核的瘋。

這種描述似乎有一些爹味,畢竟發瘋本身就是反建制的表現,但我想,在發瘋的盡頭一定不是駐足于風車面前張牙舞爪,或是被它吞噬,我們還是希望奪回自己叙事的話語權,建立起一個不被自己所鄙視的人掌握的世界。
作為一個00後,《從21世紀安全撤離》這樣一部完全基于90後時代回憶建立風格、審美的作品,單純從符号使用和美學風格上确實離我很有距離,但這也很好地讓我帶入了穿越20年時空的主角的間離感受。
他們看着2019年這個與自己的認知完全脫節的時代面貌,感到震撼,我則對于自己無法參與電影中所展現的充滿能量、活力和魅力的99年感到遺憾。

兩種情緒在電影的結尾被李陽精妙絕倫的設計融為一體,在即将爆炸的遊輪上,“晴天、池塘、撈小鴨...”的具象時代烙印劇烈輸入的對白,應該很難有人不被打動。
當然不是每一個觀衆在90年代時都正處于青春期,對社會環境有着最敏感、最細膩、最耐心的體察,但每個人都有自己青春時對當年時代環境的況味。
結尾把對這種情緒的調動做到了極緻,尤其是經過了近幾年的簡中生活,每個人都很難不曾陷入過個體存在主義焦慮,感受到自己建立起的認知、生活、價值認同在頃刻間被摧毀的彷徨。

《你的名字。》時隔8周年重映,帶着對于“8年竟真是彈指一揮間”的感慨,再看這部電影,便很難不在男主角手機備忘錄迅速被清空的瞬間體會到更痛徹心扉的感受。
與我而言,相比于愛情,《你的名字。》最觸動我的一種情緒,是對于自己是否存在過、自己的存在是否有價值的惆怅,男女主角互換身體,替彼此經曆了一段不同的人生,但最後他們曾經擁有過這些的證據卻要被抹殺,這種讀檔重來的恐懼更讓人共情。
因此最後一幕二人擦肩而過之後的重逢,除了是愛情結局的圓滿,更是一種共存過于某個時空之後的孤單幸存者對上暗号的激動時刻。雖然物理層面的存在已經消亡,個人的記憶隻能封存在心底,但隻要還有另一個人也同樣記得,我就永遠不會感到孤單。

《從21世紀安全撤離》的結局正是呼喚這樣一種表達,電影中的21世紀是一個真正的末世,是前文所講到的我們每個人的所愛所感正在被急劇摧毀的時代,這也和現實中的當下巧妙對齊了顆粒度。
因此鐘楚曦在離别時沒有講任何煽情的訣别話術,而是用一種羅列時代符号的呼告,請求張若昀等人一定要珍惜、記住、享受99年的夏天,90年代一切到底何租珍貴,隻有身處當下的我們才知道。

這些年随着越來越多有關政治和曆史的讨論增加,關于“虛無”的探讨成為了主流,很多人都熱衷于将與自己有着不同生活和曆史體會的人眼中的過往扣上“虛無”的帽子。
而這種争論顯然總會過去,在更加長遠、宏大的曆史維度裡看,既沒有人會記得某個單一個體眼中的曆史容貌,也沒有人會記得那些關于“虛無”的争論,留給後輩的曆史是何種相貌我們無法預知,也難以改變。
但我們可以做的是堅信自己的所見所感,我們經曆的每一刻都将在下一刻成為曆史,它是屬于我們自己的史書。

除了主題表達上對我的極大觸動以外,本片更為顯著的風格——漫畫風格鬥當然也是相當出挑的優點。《九龍城寨》上映時很多人都認為它和純正的二次元味隻差出招時喊出招式的名稱。
《21世紀》則确實就是這麼拍的。

最核心的是,李陽鏡頭下的漫感人物及動作之所以富有張力,令人真的有一種“死去的回憶集大成湧現在銀幕上的”既視感,是因為他不僅僅展示的正是自己一直所鐘愛的中二文化,他也深刻理解着搭建這種美學外觀的基底所在。

例如張若昀用電線空降逃離寫字樓的這場戲,是電影打通我任督二脈的一場戲。
這場動作的第一個音符開始,每一個動作以及它下一秒的展開方式都擊中了我的爽點。隻要你但凡曾經有那麼一瞬間幻想過這種場面,這場戲都不可能不讓你感到興奮和愉悅。
電影中的所有動作都保持着極緻化的風格,不達到一種動作的極限可能不罷休。

這其實本應是大銀幕存在的意義之一,讓所有人都可以身臨其境地體會相同的生活環境中最超越性的行為帶來的爽感。李陽非常好的掌握了這一使命,原原本本地還原想象力無邊無界的沖擊力,沒有任何收束的意圖。
這種純粹的瘋狂在電影的設定背景之下也顯出别樣的意味,這更像是一種末代狂歡。《抓娃娃》在被迫二度改名前原名《接班人計劃》,很多人調侃已經過了需要接班的時代了,我們就是最後一代。
《21世紀》也有相似的情緒在,在穿越到19年之後主角們都是一種向死而生的心态,在麥當勞裡真.今朝有酒今朝醉。

最後三位男主角選擇在19年時間線裡犧牲自己,因為他們要讓反派希望所有人的意識都停留在過去的陰謀破産。也就是用自己注定暫停的未來,換所有人可以繼續奔向更遠的将來的可能性。
這種用雙時間線造成宿命感結局的設計其實本身已經沒有新意,但是李陽超越同賽道其它作品之處在于,他将犧牲與對時代的責任高度捆綁,以三人組在未來的犧牲為裡程碑,前後的世界分别代表着絕望和希望。
而在希望降臨前,三人組也是這個時代裡的平庸之惡,因為順時間線生長的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難逃堕落沉淪的結局。能改變未來走向的隻有99年還熱烈赤誠的他們。

時空穿越故事裡我們常看到“在未來看彩票中獎碼”的橋段,其潛在的邏輯是利用時間層面的認知差異,讓未來更高的認知改變當下身陷囹圄的處境。
本片則恰恰相反(并且特意解構了這個段子),未來的主角們是更差的自己,需要過去純粹、熱血的自己來拯救。
因此結尾鐘楚曦的記憶輸入就顯得更為重要,在一個短暫的夏天裡經曆了20年滄桑巨變的濃縮版的三人,再回到99年重新向未來前進,帶着19年末世的觸目驚心,以及一個未來人對99年可以永遠被一部分留住的期望,他們一定會改變自己的宿命,重新開啟截然不同的人生。

李陽在電影中所展現出的自己的超越之處數不勝數,尤其是與同期的競品相比,電纜美學(《解密》)、漫感打鬥(《異人之下》)、流行文化解構(《死侍與金剛狼》)的使用都比它們娴熟且高明了無數個維度。

可影片的其它意識形态部分也明顯遠遠落後于當下,雖然我不認為“男味過重”是本片的缺點,但陳舊的性别觀念,确實猶如20年前哥們電影特有的兩性關系呈現,還是讓人會在某些橋段出現時被短暫地抽離出影片的氛圍和情緒。
不過這似乎也和影片的表達形成了一種令人傷感的互文,李陽至今為止都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他認識的、陶醉的世界觀在當下已經化為一縷青煙徹底飄散,他如今又把這炷香火點燃,期待曾經共享過同一時空的人前往。

因此在整部電影裡我時刻都能體會到噴薄而出的表達欲以及澎湃的情感,積壓在胸中數十年的私貨終于可以借這個契機通過方寸鏡頭迸發而出。
而這種時代舊夢的激情本身就是一種傷痕,因為它大概率是一次性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正像是《你的名字。》結尾上行者與下行者擦肩而過的一瞬,《從21世紀安全撤離》從觀衆的眼前呼嘯而過,留下一絲況味,作者本身便也仿佛從21世紀撤離了一般,回到他心底封存的99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