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随着瑪利亞關于切爾諾貝利的廣播開始,随後的随身聽和電子舞曲說明這事情發生的時代。随着班上新到的米蘭達,女主瑪利亞逐漸開始關注她,然後因為一個注射器使兩人逐漸相識,并逐漸産生情感,但米蘭達冷漠的家庭環境和瑪利亞溫馨的家庭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瑪利亞家裡也開始反對兩人的見面,而米蘭達祖母的去世和父親對其避而不見最終成為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把稻草,而瑪利亞也陷入到多年的自責中。
故事既是一段充滿懵懂悸動的愛情,也是一首青春疼痛的悲歌。米蘭達的悲劇更多還是源自于她的原生家庭,缺少家庭的關愛使她成為了一個孤僻的人。電影初期就使用了紫色的雨來即是表示切爾諾貝利的污染,同時也是米蘭達個人情感的崩潰的預示,不由得使我想到了prince的歌曲'purple rain',一樣是獻給父親的歌曲,同樣的令人撕心裂肺,冷漠的家庭關系造就了這個歌曲同樣也造就了米蘭達的故事,不知道原作者是否是收到prince的啟發,所創作的電影。
相比較其他的電影來說,本片似乎彌漫了些芬蘭特有的冷味,像是旁觀者在冷靜的叙述故事,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的冷漠,所以故事更多的聚焦在了兩個小姑娘的身上,也會使得故事略顯單薄。而相比較于法國電影《燃燒的女子肖像》,該片的情感也更加含蓄和内斂,帶給人的情感的沖擊也不如上作的濃烈和激烈,本片也不是《枯葉》那種刻意營造的冷峻關系,但與枯葉相類似的都使用了節奏頗為激烈的搖滾來影射情緒的波動,頗有些獨特的韻味。但成年後的劇情與青春的懵懂明顯有些脫離,與母親的病情沒有形成很好的呼應,成年後的亮點僅在酒後的狂舞和放肆,似乎回到了年輕的歲月。所以年輕的傷痕需要用一輩子來治愈,但整體劇情卻少了一些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