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風了 唯有努力生存

———起風了

很久沒有坐下來認真看一部吉蔔力動畫了,印象中的宮崎駿還停留在小學音樂課上播放着的藍天,白雲,少女,神話,溫馨且童真。但是這部 起風了 給了我完全不同的感受,無論是關東大地震的震懾畫面,還是面無表情的冷漠男主,再或是反複提及的“飛機是被詛咒的夢想”,讓這個現實主義背景下的美麗動畫顯得複雜而矛盾。

故事的主人公是堀野二郎,一個擁有飛機夢想的悲劇少年,他喜歡飛機但厭惡戰争。他的心理是矛盾的,當他說出要把别人20年的路用5年來走完時,我感受到一種強烈的熟悉感,其實在這時候,堀野二郎的處境和那些師夷長技的先輩們是相通的,積貧積弱的國家需要他們來發展科技,不同的是,貪婪的日本把戰争的魔爪伸向中國、蘇聯、朝鮮、美國……堀野二郎設計出了理想中的美麗戰機,但是這些戰機卻變成了殺人工具,并最終在戰争中被撕裂成碎片,理想中翺翔于天空的美麗圖景轉眼間變成浸滿鮮血的紅色海洋,而他的妻子也在病痛中離去,留下一個麻木無情的靈魂,飄蕩着,努力生存着……

看這部電影很難避開政治立場問題,渴望看到“反思”的中韓觀衆認為這部電影是“洗白”,日本國内的一些惡心派則謾罵這部電影的左翼思想。但其實我覺得德國人的片段、“日本會毀滅”的反複提及 已經确定了宮崎駿的立場。與其一定要分個左右,不如說宮崎駿是那一代日本人的反戰主義者,在日本即将戰敗的1945年7月,四歲半的宮崎駿在父親背上親眼目睹了一場空襲,城市的天空被染成紅色,燃燒彈從厚厚的雲層鑽出,宮崎駿的的父親當時在飛機公司工作,他熱愛天空,但厭惡戰争,宮崎駿用一個個童話般的故事自由自在地翺翔,但飛翔背後,是來自童年的詛咒,吉蔔力本身就是一架飛機的名字,宮崎駿正是用動畫來默默回應這個“被詛咒的夢想”。我們何必一定要求男主站出來忏悔,真正的罪人本不該是他們,而是背後那些惡心醜陋的右翼軍國主義者。

除了戰争的角度,這部電影也講述了理想的殘酷。如果說“飛機” 是“被詛咒的理想”,那麼宮崎駿和我們所處的時代也許可以稱作“被詛咒的時代”,這部電影不同于吉蔔力創造的一個個奇幻的魔法世界,這是一個殘酷的故事,戰争的殘酷、生命的殘酷 以及理想的殘酷。堀野二郎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他一方面喜歡飛機,另一方面又非常反戰,這是怎樣一種複雜的心理,當他自豪地實現兒時對飛機癡迷般的理想時,他是幸福的,但是 轉眼間,當妻子離别,他孑然一身從飛機的廢墟中走出來時,他是怅然的,理想是殘酷的。這其實也像極了宮崎駿本身,為了自己的繪畫理想抛妻棄子,這種殘酷而複雜的理想就發生在宮崎駿自己身上,這種癡迷般的理想本身就呈現出一種複雜性,為了理想需要妥協的,遠遠不止 時間、金錢、健康,甚至是道德、立場、情感、愛人,這種痛苦的覺悟伴随着影片始終,當 旅途 的旋律反複響起時,那種淡淡的憂傷彌漫在屏幕裡,一點點滲入我的身體。“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别無選擇的人生,無論現實如何殘酷與矛盾,請記住,一位撐傘的少女曾說過“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

說點主題以外的話,這部片子如果隻是一個故事,沒有吉蔔力,沒有久石讓,那我最多打4星,但是宮崎駿的畫面張力讓我沉浸在一種幸福的圖層中,而伴随着淡淡的 旅途 ,我飽含着淚水看着整部電影,并在片尾哭了出來,宮崎駿用一種殘酷的覺悟講述着這部童話般的故事,卻又給人一種無名的力量。仿佛是講給小孩子的道理和雞湯,卻能讓成年人一遍遍回看,感動,流淚,這就是吉蔔力最大的魅力吧!

無論是否放棄理想,無論是否失去愛人,無論現實如何殘酷,無論生在怎樣的時代,請記住,起風了,唯有努力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