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正义回廊》与《毒舌大状》做比较是件很艰难,又很有趣的事。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说实话,与《正义回廊》相比,就很明显可以看出《毒舌大状》的浅显和偷鸡了。但是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毒舌大状》少做的那些,或者说不去触碰的那些,恰恰又是它能够被更多观众,普通观众接受到的那部分,卖座电影最需要的是情绪煽动和宣泄,而不是理智思考,思考是少部分人的趣味,情绪宣泄是大多数观众走进影院的需求。所以,最终也只能说,《毒舌大状》在市场化这一块远胜《正义回廊》,但是在电影化和思想性这方面恰恰相反。

《毒舌大状》和《正义回廊》都是法庭戏,也都在讲“人之常情”,但是《毒舌大状》用的却是李代桃僵,一方面讲程序正义和制度保障,但是林凉水玩的还是《审死官》、《算死草》这类的师爷抖机灵,玩文字游戏,让真凶露出破绽的戏码,这跟制度与程序有什么关系?而且,《毒舌》里的陪审团作用几乎等于零,仿佛只要打动了观众就已经足够。

而《正义回廊》除了在形式感做足文章,把重头戏放在了陪审团的选择上,“人之常情”仿佛用在了错的地方,但恰恰是那几句散落在剧情中台词串连起的电影主题:

通往正义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恰恰是人心的回廊,但是这个回廊未必好也未必坏,至少,减少一个冤狱远比惩戒一个真凶更重要!

正义需要理智,而不仅仅只是情绪。但是电影更需要的是情绪,卖座电影尤其需要情绪的引领,《正义回廊》让所有观众都陷入了陪审团的纠结,这是一种成功,所以他可以在香港取得不错的票房;但是《毒舌大状》却可以引领更多内地观众享受一种事不关己,其实又能感觉到正义的情绪宣泄,所以它会在内地取得更大的票房成功,照目前的走势来看,《毒舌大状》在内地至少能破亿,甚至奔二奔三都未尝不可能。只可惜,这种港片的成功实在难以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