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民族主义叙事在当下依然是主流且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片完成了它应有的目的且答得相当不错。不可回避的是历史性残酷场面,在IMAX影厅的视听效果加持下,对于日军暴行的在场感还原无疑到了近些年来同类型题材的高峰,但更重要的也归功于导演的克制(对比于国产同类型题材),体现在对吴京式奇观场面、血腥、性暴力的克制,它们的处理都比较干脆利落,但效果和震撼却一分不少甚至犹有过之。此外诸如相机和枪械,结尾照片与屠杀的交替蒙太奇也很有想法,暂且按下不表。

本片人物角色的构筑水平也无疑向前迈了一步,不再沦为历史背景板,而是超出刻板的丰富,尤其是伊藤、王广海的塑造,伊藤的人物形象在一开始说出“中国人照片不重要”时就已经埋下伏笔。这个角色相当有意思,他以一开始不敢开抢,一定程度上欣赏中华文化、甚至说想要战后回去拍电影,以温良的小知识分子形象而进入观影者,营造了观者相当程度的期待,但其无处不在的细微处的割裂(如把食物喂狗、祖上也参与过侵华战争)又让人惶惑,最终在结局迎来了欧亨利式的反转,在军国主义思想下私下伪善的面纱,实在让人幻想破灭、幡然醒悟。而王广海一开始的软弱也暗示最后的悲剧。有趣的是,编剧似乎让我们一定程度上共情他,但却用残酷的结局告诉我们软弱和妥协没有任何出路。所以本片在有意识地引导观者的预期,并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带入王广海的视角——有没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期盼敌人从善,最后用结局打破这个幻想,从这点上说,它的教育意义要比同类型来得深刻。

诸如此外的叙事立场不再赘述评价,但结尾的法庭审判和枪决,加上原本牺牲亡魂的假想化再现,显然还是有点落入俗套中。此外,观影过程中我似乎觉察出了一点审美疲劳,最后将其归结于一些关键情节处对于音乐和升格的路径依赖。但考虑到影片的受众和目的,也情有可原。这也让人不禁再次思考,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冲突,会有比较体面的解法吗?似乎很难。

以及,作为一个可能两年没看过IMAX的观影者,本片也让我重新认识到影院作为媒介之不可替代的意义,若没有那些更具有临场感的视听帮了忙,那些日军残暴行为的震撼感受就会大打折扣,并因此可能会让我降低对本片的评价。这也不得不谈到本片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意义:它通过比较干脆的处理让我对南京大屠杀的残酷性有了更直接一点的认识和感受。

最后,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 林毓秀,她一开始以可疑的投降者出现,但却在片中具有相当坚定的立场。不过随后的揭示也让我们明白了,她之所以选择救当兵的,是处于朴素的感恩。这就又要谈到本片人物的动机,是被抓去充军的可怜老宋敢直接硬刚日军,是因为他唯一的亲弟弟惨死;林毓秀是处于朴素的感激而选择冒着风险救人,而保守的王广海也只是想活命,最终发现没有退路了选择拼命。人物所有的动机都是立得住的,不陷入高高在上的宏大叙事。但不得不说,只有在减去了这些抽象的口号,在一个个具体的困境选择中,体现出的善意、互助、求存、玉石俱焚,才是中国人的“温良恭俭让”,以及被逼到绝境时展现出的民族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