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世界早已走上另一條道路,我們把十足的謊言當作真理,還要求别人也說謊”。片名取自法國諺語“打400下”,帶有濃厚的反叛情緒。特呂佛曾說:“和别人的青春期比起,我的青春期相當痛苦,希望借本片描述青春期的尴尬。”這青春期的尴尬來自社會、家庭的道德倫理以及古闆的教育對少年兒童的摧殘,而特呂弗以最真誠的态度講述了自己成長的經曆,并在這種實錄式的展示中滲透出詩意的苦悶和憂傷。全篇大量的手持攝影機的跟拍鏡頭,斷斷續續不流暢,慢搖快搖,使影片産生了強烈的真實感。
絕大多數人的青春成長都帶有殘酷的痛感,内心的期望其實都是心裡的止痛藥。孩子不聽話就要打四百下,最後長鏡頭奔跑,跑到一望無際的海邊沒有了路,絕望的又撤回來,真能逃出去嗎?
《四百擊》作為20世紀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它的叙事手法簡單直接,既有真實的記錄,又有心裡的寫意,具備穿透人心的情感張力,而這就是屬于特呂佛的個人電影風格。
拍電影就是寫作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近期熱門文章(Popular Articles)
該作者其它文章(Other Articles)
迷宮
本片的真正恐怖之處并非傑克的暴君是壓迫感,也并非遠景酒店與世隔絕的不寒而栗的氛圍,而是在于對溫蒂境遇的共情。在電影的大部分時間裡,畫面上展現的空間都是明亮空曠的,幾乎是每一個場景都沒有陰影和遮擋,所有的事物都是暴露在視野之中的。熒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