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歡的對話是在小木屋裡面三個人的對話,關于生命到底是有意義還是沒有,我還年輕,這就是一種意義嗎?
喜歡走到片場那一段:感覺是一種陌生化,緊張的親密戲之前讓觀衆抽離一下,緩解一下共情和很高的情緒和期待濃度,冷靜旁觀
最喜歡的部分是女老師和女學生帶來的沖擊
我和男主的困境相同:那些無解的大段對話和争論就是我的生活。兩個女性的态度讓我手足無措,感覺她們才超越了邏輯: 這個電影對我來說是這樣的,男主以及他代表的完全被解構的體無完膚,理性邏輯歸納世俗常規這些男主相信的東西完全被挑戰:女老師覺得我想和你發生關系我們就可以發生,發生之後我就對不起你的室友了嗎,我背叛我們的友情了嗎?而在我看來她就是背叛了,所以我覺得我内化了男性的思維,這也讓我警惕:男權知識結構的理性,框架和邏輯在我身上和思維裡内化,潛移默化的滲透了我,女權需要對知識結構挑戰提出新的範式(想起到了凱列班);
女學生的青年的無章法和反複無常變幻莫測又是一種對成年的沖擊和解構,女學生前前後後的行為讓男主覺得不可理喻無法理解,以及最後對她道歉的期望:這不失為一種對男性思維視角的挑戰
女性是解放一切死闆和禁锢的力量?我在這個電影裡看到了。
以及最後:喜歡裡面所有的照片。
錫蘭的電影總是讓人思考,自負的男性知識分子的失敗和高傲,很好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