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已經拍爛了的青春校園戲碼來說,《複仇少女組》以三層叙事文本和令人驚喜的反轉的确做到了别出心裁。

并且關于父權制社會和女權主義的話語符号也自然的融入了故事文本之中,人物和故事的豐滿度無不展現了以個體為中心的Z時代特征。

對于其核心議題--話語霸淩或是衍生到校園霸淩,相較于《十三個原因》仍以受害者姿态對施暴者的控訴邏輯,《複仇少女組》完成了一次從施暴者到受害者的角色轉化,以内生感知的方式進行了反話語霸淩的價值教育。

...

故事的第一層,一個是被男友背刺公開性愛視頻的校園人氣女王Drea;一個是被crush公開羞辱淪為衆人笑柄的大鼻子女孩Eleanor。

衆星捧月的社交地位随着Drea向有錢白人男友的一擊重拳而消失殆盡,無不諷刺着資本主義制度下對利益和個人主義的追捧導緻的人性市儈和冷漠。

而Eleanor更是被昔日的crush造謠成了一個性捕食者,讓她困于同齡人的鄙夷所帶來的痛苦和自我價值的喪失。

兩人意外在暑假的網球中心結識,恰巧Eleanor即将轉入Drea所在的學校,于是一場為彼此複仇的計劃拉開了序幕。

Eleanor邋遢女同形象的轉變以及Drea個體智慧的展現是這一部分的可看之處,除此以外乏善可陳。

但有趣也十分現實的一點是,毀掉一個女孩實在太過容易,用Drea的話來說就是:“八卦、戀情、蕩婦羞辱......你随便挑一個。”

而兩人曝光了Drea白人有錢男友在有戀情的情況下,仍與多位女孩勾搭的證據,卻依舊無法在父權制對男根崇拜的根深蒂固下完成對他的複仇。

“性愛視頻可以毀掉一個女孩,卻可以成就一個男孩。”

...

故事的第二層是整個叙事文本的核心以及精彩之處。

在Drea對Eleanor複仇初衷的懷疑下她逐漸發現了蛛絲馬迹,原來她與Eleanor的相識、相知竟是Eleanor精心策劃下的結果。

在對事實真相的追尋中,她突然被告知原來曾經傷害過Eleanor的人正是她自己,而可笑的是,這件事在她的童年沒有留下一絲痕迹。

也就是說,從一開始,這就是一場Eleanor向Drea的複仇。

此時,處于上帝視角的我們,對Drea所投射的情感也從同情轉變成了罪有應得和罪不至此兩種矛盾的認知之中。

故事迎來了驚人的反轉,下位者的抱團取暖到互相傷害的二元對立,兩人施暴者和受害者的身份完成了對調。

Eleanor曾向Drea詢問,如果白人有錢男友發現了她别有目的的接近該怎麼辦。Drea回答到:“他對自我膨脹的關注導緻其根本不會注意到這一點。”

而同樣的語境也适用于Drea自己,她對于複仇的強烈渴望使其自動舍棄在這個過程中獲得的珍貴友誼,也堅定了Eleanor曾動搖過的複仇決心。

...

同樣身處泥淖的Eleanor才明白自己幼年的無知和刻薄對她人所造成的巨大傷害,而付諸于複仇實際的Drea也并沒有從這個過程中感受到她曾夢寐以求的欣慰。

于是在環境壓力的作用下,故事文本來到了第三層,兩人都從自己的所作所為中吸取了教訓并逐漸明白真正有價值的不是任由憤怒驅使向外部尋求複仇,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兩人彌足珍貴的友情。

Drea卸下了對原生家庭的完美僞裝和精心打造的個人形象,在狹小的房間裡放肆傾訴自己的情感;Drea也借由第三人身份獲得了真心接納她的朋友。

而在複仇的旅途上,他們各自也真正找到了值得信賴的伴侶。

于是,故事主旨完成從複仇到追尋友情、愛情的範式轉化。

反霸淩的價值規訓正應該從這樣的失範主體上進行呈現和拓展,正如性騷擾問題一樣,如果不同共情于受害者所面臨的迫害情形、道德抉擇和嚴重後果,那自會是一紙空文。

在社會道德失範施虐的今天,《複仇少女組》是處于價值觀形成時期的青少年們正需要的一次反霸淩教育和愛的教育。

...
...